1.判断题- (共6题)
2.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摘自华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充分肯定了新疆成立自治区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总结了实行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经验;并对下一阶段新疆的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包括批准在新疆西南的地市喀什打造经济特区。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援助与扶持,拥有特区发展经验、对口援疆的南方城市……将支援喀什展开有关建设。——摘编自人民网2 010年5月23日文
(1)材料一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之后,清政府设置什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2分)
(2)材料二中诗句颂扬了哪一位历史人物收复新疆的伟大业绩?(2分)
(3)材料三中“拥有特区发展经验”的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哪座城市?(2分)
(4)依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地区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少两点,2分)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近代以来,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2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开创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分)
(4)综上所述,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2分)
步骤一:走近美国历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分)19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哪一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分)
步骤二:探究中美关系
通过收集资料将二战以来中美关系归纳如下:
时期 | “二战”期间 | 二战后 | 1949—1971 | 1972至今 |
特点 | 中美合作 | 扶蒋反共 | 孤立封锁,走向对抗 | 缓和建交,曲折发展 |
(3)处于”孤立封锁、对抗阶段”的中美双方曾发生了什么对抗战争?(2分)
(4)1972年的哪一事件使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2分)
步骤三:展望中美未来
(5)你认为怎样才能建立长期、健康和稳定的中美关系?(2分)
3.选择题- (共26题)
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 历史资料 |
1878年 |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
1878年 |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貽来牟机器磨坊 |
1895年 |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
1895年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897年 |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
1912年 |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
1917年 |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
1917年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
1919年 |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
1924年 |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
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某一方面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①氧气{#blank#}1{#/blank#}②铁丝{#blank#}2{#/blank#}③ 2个氮原子{#blank#}3{#/blank#}④钠离子{#blank#}4{#/blank#}
蒋介石说:“所谓‘抗战到底’,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这表明蒋介石( )
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 | B.赵州桥的设计营造者李春 |
C.孔子与“仁”的思想 | D.李时珍与《天工开物》 |
A.《南京条约》 | B.《九国公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A.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 B.湖北织布局 | C.汉阳铁厂 | D.京师大学堂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在农业上发动“大跃进” |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6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