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历史告诉我们,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英国的探索:“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的探索: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南京条约》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2分)
(2)、罗斯福创新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苏联(苏俄)的探索: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管理+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哪一政策基本体现了列宁的主张?(2分)
(4)、斯大林主张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2分)
(5)、从当前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一体制有何弊端?(2分)
材料三:新中国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6)、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7)、综上所述,你对“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有何认识。(2分)
材料一:英国的探索:“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的探索: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南京条约》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2分)
(2)、罗斯福创新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苏联(苏俄)的探索: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管理+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哪一政策基本体现了列宁的主张?(2分)
(4)、斯大林主张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2分)
(5)、从当前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分析这一体制有何弊端?(2分)
材料三:新中国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6)、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7)、综上所述,你对“大国崛起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与发展”有何认识。(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自《***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2012年9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联大记者会涉钓鱼岛言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日本领导人在钓鱼岛问题上顽固坚持错误立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秦刚表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1895年,日本利用甲午战争,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成果,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1945年的《日本投降书》对此明文接受。
材料四:

请回答: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3分)
(2)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1分)这一胜利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提到“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请你分别举一例子加以说明(4分)。
(4)从材料三中日本“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什么?(1分)当前日本的行为说明他们是如何面对历史的?(2分)
(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1分)
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自《***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2012年9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联大记者会涉钓鱼岛言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日本领导人在钓鱼岛问题上顽固坚持错误立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秦刚表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1895年,日本利用甲午战争,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成果,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1945年的《日本投降书》对此明文接受。
材料四:

请回答: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3分)
(2)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1分)这一胜利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提到“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请你分别举一例子加以说明(4分)。
(4)从材料三中日本“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什么?(1分)当前日本的行为说明他们是如何面对历史的?(2分)
(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1分)
2.简答题- (共1题)
3.
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使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世界的焦点。请结合下面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3分)

请回答:
(1)图一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字仪式,它决定了上海的什么命运?(1分)
(2)图二江南制造总局是在上海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它是什么运动的产物?(2分)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上海有何关系?此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分)
(4)图四展现的是上海浦东的崛起,你知道上海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一次会议的什么伟大决策吗?(4分)
(5)2010年上海首次代表发展中国家承办世博会。纵观上海百余年发展史,你有何感受?(2分)

请回答:
(1)图一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字仪式,它决定了上海的什么命运?(1分)
(2)图二江南制造总局是在上海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它是什么运动的产物?(2分)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上海有何关系?此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分)
(4)图四展现的是上海浦东的崛起,你知道上海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一次会议的什么伟大决策吗?(4分)
(5)2010年上海首次代表发展中国家承办世博会。纵观上海百余年发展史,你有何感受?(2分)
3.选择题- (共13题)
6.2017年9月1日,小琪同学走进中学校园,看到新老师、新同学,既兴奋又紧张:“我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吗?与小学相比,功课增多了,作业也多了,我能适应吗?”小琪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学生活对他意味着( )
①一个别样的天地,一个新的起点
②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
③自己是大人了,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④新的机会和可能,新的目标和挑战
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许多体现团结与合作精神的方针政策,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C.“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
D.“万隆精神”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 |
15.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日本的命运惊人相似。然而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未能扭转中国的命运;日本却在危难面前实现了自我超越,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实现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A.资产阶级革命 | B.农奴制改革 |
C.明治维新 | D.倒幕运动 |
16.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任务就可以部分地完成”。为解决人民的就业,他采取的措施是
A.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
B.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
C.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推行以工代赈 |
D.贬值美元,刺激出口 |
4.填空题- (共1题)
1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这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密切相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探究。
时期 | 概述 | 问题探究 | 总结 |
秦汉 时期 | 公元前221年,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 ⑴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 ⑷通过问题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总趋势。(2分) |
隋唐 时期 |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百多年的统一,统一的规模超过秦汉时期。 | ⑵隋炀帝时期,哪一伟大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2分) | |
元明 清时 期 | 元明清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 ⑶元朝时期,哪一新的民族开始形成?明朝抗击倭寇、取得台州九捷的民族英雄是谁?清朝时,中央政府常驻西藏的代表叫什么名称?(3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