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是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材料二 从这时候起(注: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材料三


(3)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写出以上图片可用于研究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四 近500年来世界主导权的三次转变
材料一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材料一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种“错位”对德国的影响。材料二 从这时候起(注: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2)联系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的原因。任举两例,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为扭转“沉沦”所做的努力。材料三


(3)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写出以上图片可用于研究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四 近500年来世界主导权的三次转变
次数 | 标志 | 时间 |
第一次 | 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 | 始于15世纪,19世纪急剧加速 |
第二次 | 美国的崛起 |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后期 |
第三次 | 群雄竞起 | 20世纪中后期至今 |
——整理自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4)请从材料所述的三次转变中任选一次,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记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材料二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材料三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年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材料四 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促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材料一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记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关系得以存在的原因。材料二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材料三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年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工业化对世界能源利用及农业发展的影响。材料四 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促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张书琛《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依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2.单选题- (共23题)
3.
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转移的过程。这一权力转移过程是指
A.权力的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
B.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 |
C.司法权从上院转移到最高法院 |
D.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
4.
学者吕一民评论说“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6.
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
A.《北京条约》 |
B.《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8.
为庆祝建国70周年,某中学举行“新中国光辉历程”知识展览。下列展出的重大成就,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召开一届人大
③开国大典
④香港回归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召开一届人大
③开国大典
④香港回归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③②①④ |
9.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当时“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
④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①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
④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1.
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其中“不流血的革命”是指
A.北约东扩 |
B.苏联解体 |
C.东欧剧变 |
D.两德统一 |
15.
学者余秋雨把中国古代的一个水利工程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这一水利工程是
A.白渠 |
B.漕渠 |
C.都江堰 |
D.郑国渠 |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在
①洋货涌入,传统的手工业者破产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③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
④买办成为新兴社会阶层
①洋货涌入,传统的手工业者破产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③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
④买办成为新兴社会阶层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7.
元朝王祯《农书》中记载:“今农家用之溉田。其车之制……大轴两端,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这一记载可用于研究的农具是
A.曲辕犁 |
B.翻车 |
C.筒车 |
D.木耒 |
18.
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895年之后,上海出现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这主要是由于
A.清朝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
B.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 |
C.欧洲列强放松对华控制 |
D.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 |
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与这一现象相关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大跃进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1.
1979年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这一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设立
A.自由贸易试验区 |
B.经济特区 |
C.沿海经济开发区 |
D.沿海开放城市 |
22.
下图为1978-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图。其中1990-1995年间的经济变化主要由于


A.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对外开放 |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推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自由贸易政策 |
D.斯大林模式 |
24.
《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一记载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
B.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
C.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
D.商品经济发展情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