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海南省洋浦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355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3/28

1.综合题(共3题)

1.
借助历史时间轴,归纳史实,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结合下列两副历史时间轴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轴一:

时间轴二:

(1)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曾三次攻占当时中国首都,请在时间轴上找出其中两次攻占当时首都的时间写在答题位置,并写出相关的侵华军队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在时间轴找出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和“回归”的时间写在答题位置,并写出“分离”和“回归”的原因
(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近代国共关系的真实写照。请在时间轴上找出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时期写在答题位置,并分别写出两次合作的重要历史意义
2.
辛亥百年薪火相传,民族复兴重任在肩。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以下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道路上坚持不懈的探索历程:

(1)依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请在下列表格中填写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会议名称
历史意义
图一
 
 
图二
 
 
图三
中共七大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
(2)红军“远征”原因是什么?
(3)该事件是什么时候开始?
(4)红军的出发地点?
(5)谈谈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2.选择题(共23题)

4.
书院教育是明清教育的特色。明清时,海南最著名的书院是( )
A.琼台书院B.东坡书院C.海南书院D.崖城孔庙
5.
某班模拟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井冈山的是
A.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B.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七大的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
6.
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
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复台湾
7.
下面是对近代某个条约的评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破坏了了中国的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如果对它进行补充,最为合适的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D.允许在华办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8.
下列企业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发昌机器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9.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
B.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
10.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它仍然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B.忽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C.不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D.忽视民用工业的发展
11.
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发起“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2.
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康有为B.陈独秀C.孙中山D.蒋介石
13.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今天南京古城墙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4.
当阅读《人民日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
A.《申报》B.《邸报》C.《民报》D.《新青年》
15.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由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如果为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D.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16.
下列事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A.红军强渡大渡河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四渡赤水D.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17.如下图所示,可形成氢氧燃料电池。通常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当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时)和碱式[当电解质溶液为NaOH(aq)或KOH(aq)时]两种。试回答下列问题:

18.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句话表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
A.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B.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
C.争夺地盘,扩大内战D.投靠日本,致蒋介石于死地
19.
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示意图(局部).东北大学从沈阳迁到北平的原因是( )
A.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B.西安事变之后投奔张学良将军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积极参加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
20.
“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人民沉浸在民主和平的期待和喜悦中,哪一历史事件突然打碎了人们的梦想( )
A.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B.蒋介石攻打陕甘宁解放区
C.蒋介石攻打山东解放区D.蒋介石进攻大别山
21.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军
C.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D.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2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23.
侯德榜为中国近代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他,曾经发行了一枚以其肖像为题材的邮票。他的最主要成就是( )
A.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B.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D.研制了“两弹一星”
24.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B.太学C.京师大学堂D.岳麓书院
25.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③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6.
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
A.张謇B.周学熙C.荣宗敬D.荣德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