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2017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348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7

1.综合题(共3题)

1.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请读图 

(1)仔细看图或者回忆所学知识,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进攻?依据图二指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2)、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有人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争与冲突。你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摘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
(3)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长城”指的是什么?其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摘自北师大八下历史教材)
(4)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在“文革”时期我国国防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两例说明)
材料四、韩国为了预防朝鲜的军事行动,要求美国在自己本土上部署“萨德”导弹,因为韩美是军事同盟。“萨德”导弹属于一种维护韩国自己的安全防御系统。但是“萨德”的覆盖范围太大了,对中国也同样造成了威胁,所以中方反对韩部署“萨德”导弹。中国因为反对“萨德”导弹,对韩国进行一些制裁,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失,尤其是韩国国内一些跟中国有外贸合作的商人反对部署“萨德”。
(5)国防建设是每个国家重视的任务之一,面对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及复杂的周边局势,中国应如何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
2.
美国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国家,它的发展历程和与中国的关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美国崛起)
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1)材料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领导人是谁?
(2)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和50年代,在美国的主导下,分别形成了怎么的国际体系?
(改革创新)
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衰退的一个信号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3)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他懂得改变。”当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时,美国是通过什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的?这一措施的特点是什么?
(中美关系)
当今的中美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畴。中美之间任何问题都具有世界意义;而世界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中美的协商合作,也不会得到解决。这个事实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即中美要避免对抗,合作双赢,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双方的矛盾,尽可能缩小分歧点、扩大合作点。
(4)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的对华态度如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其缓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孙辰茜)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2日表示,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就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发展好新起点上的中美关系达成了清晰共识,这是中美作为两个重要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
(5)上述材料是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就“萨德”事件后访华回应,你读懂了中美发展的方向何在?中国应如何应对?
3.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科技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一)感知历史

(1)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

 

 

 

 

(二)感受历史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2)请举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各一例,说明上述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三)感悟历史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3)以上四幅图片,反映了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

(4)结合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请你谈谈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作贡献。

2.选择题(共12题)

4.
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两次侵华战争,二者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在中国建立了伪政权②都对中国的平民进行血腥的屠杀③都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④都是日本企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5.
歌曲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成为流动的历史。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
①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③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④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①②④③
6.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这一边。”文中的“军事政变”(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主义的兵变 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③、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
东方会议之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唯第三期之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为“灭亡满蒙”,日本制造了(   )
A.甲午中日战争B.华北事变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
8.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下列各题。

9.
2006年2月27日,台湾当局执意抛出“终统论”,再次试图挑衅两岸关系、分裂国家,这一行径遭到普遍反对。下面对台湾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台湾曾经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
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10.
《人权宣言》是引领法国迈入近代社会的指针,我们今天翻阅它时,仍能领略其伟大而深邃的思想。以下关于该文献内容错误的是(   )
A.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B.法律是特权阶级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11.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争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与法美二国相比最大的优势, 你赞同谁的观点( )
A.甲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乙说: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C.丙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丁说:资产阶级革命最早
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欧美先进国家“遍地开花”。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13.
1917年参战前,美国对协约国的贷款为20亿美元,对德国的贷款为2700万美元,这说明(    )
①美国利用中立国的身份大发战争财  ②美国参战的目的是避免严重的债务损失
③美国在政策上更加偏袒协约国 ④美国的援助决定了交战双方的胜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14.
意大利作为德奥战前的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原来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B.特征
C.性质D.结果
15.
慕尼黑阴谋的结果和二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启示我们 (  )
①对邪恶势力绝对不能姑息 ②在生存挑战面前人类应加强团结
③召开国际会议不能解决问题 ④战争是解决国际问题的最好手段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