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344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启蒙与革命的时代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也是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的时代。

(1)请将表格内所列的空格填写完整。
(2)启蒙思想如何在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中得以实践?
(3)你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2.
历史的细节细节构成历史,解读文献中的细节能让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过去。
材料一 当时美国公使首席秘书恰好轮到担任东交民巷的警长。他觉得没什么理由阻止学生前进,因为他们没有武装,秩序井然,除了递交信件以外没有其他要求。

——摘自1919年5月10日《字林西报周刊》

材料二 大家(学生)决定先找日本帝国主义算账,他们从东交民巷西口进去,首先就遭到美帝国主义的阻拦。

——摘自华岗《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5月5日(应为4日)一群学生在使馆门口内出现,宣称要见我。那天我正好去门头沟寺庙旅行,所以没有见到他们。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旅行示威是创造历史的广泛的学生运动的第一部。

——摘自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回忆录

(1)材料一所指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是在中国近代哪个条约中规定的?
(2)比较材料一、二记述的内容,指出它们观点上的分歧,并说明原因。
(3)为什么说材料三不足以消除上述分歧?你认为该怎样澄清事实?
3.
走出困境

20世纪30年代,西方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西方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困境。
(2)写出材料二中采取A、B两类措施的典型西方国家,并指出其造成的结果。
(3)这两种摆脱困境的不同道路对你有什么启示?

2.简答题(共2题)

4.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5.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实现现代化是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问题:联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有关史实叙述中国现代化的变革历程。

3.单选题(共28题)

6.
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障碍是
A.国家四分五裂
B.国内资源贫乏
C.经济基础薄弱
D.法国侵略扩张
7.
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美国人逐渐得出了一个共识:如果不对政府动一次大手术,各州的联合就难以持久。为此,他们
A.发表《独立宣言》
B.发动独立战争
C.制定《合众国宪法》
D.进行南北战争
8.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制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这一条文出自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
9.
下面讽刺漫画中的那些“猿人”喻指
A.总理衙门大臣
B.“皇族内阁”成员
C.袁世凯集团
D.蒋介石集团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官僚阶级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1.
列强势力最早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这“一举”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3.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歌词所咏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B.红军长征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14.
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美国实行“新政”改革
15.
“企业的合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这一现象始于
A.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一战时期
D.二战时期
16.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项社会政策。这项政策的目的是
A.复兴工业生产
B.整顿金融秩序
C.建立社会保障
D.开展工赈救济
17.
下表所示城市、人口的发展变化,最可能发生在近代
城市规模
1760年
1851年
5万—10万人
1个
13个
10万人以上
0个
7个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俄国
18.
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为此,他主张
A.开明君主制
B.责任内阁制
C.民主共和制
D.三权分立制
19.
14—16世纪的西欧,“人”被重新发现,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
A.空想社会主义
B.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
D.科学社会主义
20.
“仁慈的国王是上天给予大地的最好的礼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路易十六
B.伏尔泰
C.康熙
D.马丁.路德
21.
下图中刊物提出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B.“优胜劣汰”
C.“民主、科学”D.“民族、民权、民生”
22.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何人之口?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23.
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A.严复
B.魏源
C.曾国藩
D.容闳
24.
日本从“中国的学生”一跃成为“东方列强”的历史转折点是
A.遣使赴唐
B.“闭关锁国”
C.明治维新
D.七七事变
25.
19世纪60年代,有人形容俄国农民“腰杆挺直,面貌表情,步履姿势,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
A.沙皇统治结束
B.农奴制被废除
C.十月革命发生
D.俄国退出一战
26.
一位美国参议员在19世纪60年代说:“黑人从此在我们中间占有了一个新的地位”。出现这一变化的契机是
A.南方种植园经济没落
B.北方工业的迅速发展
C.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
D.《解放宣言》的颁布
27.
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
A.绥靖政策
B.均势政策
C.铁血政策
D.集体安全政策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美、英发表宣言,要求日本归还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该宣言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德黑兰宣言》
C.《开罗宣言》
D.《大西洋宪章》
29.
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
A.重新确立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权益
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D.挽回了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
30.
法国巴黎和会上削弱德国的目的是
A.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C.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D.索取更多的战争赔款
31.
如图是某校黑板报上的读史专栏,其中有一处错误的历史要素。它是
A.时间
B.地点
C.事件
D.结果
32.
孙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后发动的二次革命,这里所指的“二次革命”的含义是
A.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武装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C.主要是前面发动了武昌起义
D.是以辛亥革命为序
33.
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这一演说词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4.填空题(共2题)

34.
时空的记忆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的。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填入正确的位置。
历史事件
位置
(字母)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硝烟
(1)
②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2)
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4)
⑤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5)
 
35.
史料的类型浩瀚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下列材料对其所处时代的呈现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构的,请据此对其进行分类。

真实类 虚构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28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