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材料二: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要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上述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杰出人物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材料二: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要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上述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杰出人物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选择题- (共26题)
2.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下列人物中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的是( )
A.戚继光 | B.郑成功 | C.李鸿章 | D.邓世昌 |
3.
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本会以异族潜乱,天地惨黩,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熠,则犹汉家天下,政由己出,张弛自易。”“太平之师”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政权是在( )
A.金田起义 | B.永安封王 | C.定都天京 | D.北伐西征 |
4.
有一历史小说这样描述道:“……消息传到伦敦,狂热的侵华分子极力鼓吹对中国进行战争,宣称对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随后,英国议会向中国派遣东方远征军,发动了对华战争……”。材料中的“消息”应当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虎门销烟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
7.
“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这一情景应出现在( )
A.英军进犯吴淞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太平天国北伐期间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8.
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的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以下所述史实不能佐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的是 ( )
A.中国的首都三次被侵略者占领(1860·北京/1900·北京/1937·南京) |
B.鸦片战争后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C.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新派变法图强 |
D.《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
14.
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 )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
15.
一百年前的今天,有两大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对这两大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变化描述最恰当的是( )
A.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B.维新变法轰轰烈烈、民主科学蔚然成风 |
C.民族工业长足发展、新文化运动高歌猛进 |
D.民族工业长足发展、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 |
1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 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福泽谕吉认为汲取欧洲文明最容易的是“达到有形的物质”,应该放在最后阶段完成,如此推理,“达到有形的物质”对应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17.若函数f(x)=2sin2(ωx)+2 {#mathml#}{#/mathml#} sin(ωx+ {#mathml#}{#/mathml#} )﹣1(ω>0)的最小正周期为1,则ω={#blank#}1{#/blank#},函数f(x)在区间[﹣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上的值域为{#blank#}2{#/blank#}.
18.
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的改革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 (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科举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取消多余的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科举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取消多余的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2.
***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巨大成就"应是指( )
A.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 B.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 D.海峡两岸实现统 |
24.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C.叶挺独立团的先锋作用 |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25.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打败,举国震惊。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却以中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共两党的合作 |
B.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
C.国际社会的援助 |
D.中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
26.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
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
C.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
D.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