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9311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0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华民族有着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但当遭到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会奋起抗争,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困境和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从不退缩,不屈不挠,直至最终胜利。
材料一:见下图

(1)清初,沙俄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决定用武力捍卫领土主权的皇帝是谁?
(2)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惨败,沙俄被迫进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最终同清朝签订了什么条约?
材料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刊登“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的消息。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发生于公元哪一年?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请回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进入了艰难的局部抗战;1937年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请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2.选择题(共25题)

3.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4.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十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后的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5.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和都城分别是
A.石达开 西安B.杨秀清 广州C.朱元璋 北京D.洪秀全 天京
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7.
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二十一条”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8.
如图《扯线木偶》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这一创作应该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不久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久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不久
9.
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的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0.
***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1.
“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是
A.洪秀全B.孙中山C.康有为D.***
12.
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3.
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校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此门。”孙中山看后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军人应当如此。”对这段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所学校是黄埔军校
B.这所学校创建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C.这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D.这所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4.
参考下图思考,1926年,一位商人准备沿长江考察沿途经济的发展情况,你认为他可能会看到在南方轰轰烈烈展开的重大事件是
A.八国联军的侵华
B.国民革命军北伐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开始
15.
下图是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A.戊戌变法的失败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抗日战争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
16.
有学者认为:“随着这些城市起义(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接连失败,***在农村的活动开始呈现出重要性。”此时,***在农村进行的“重要性”活动之一是
A.参加中共一大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召开遵义会议
D.参加重庆谈判
17.

如图所示,一物体质量m=2kg,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的A点以初速度v0=3m/s下滑,A点距弹簧上端B的距离AB=4m,当物体到达B后将弹簧压缩到C点,最大压缩量BC=0.2m,然后物体又被弹簧弹上去,弹到的最高位置为D点,D点距A点AD=3m,挡板及弹簧质量不计,g取10m/s2.求:

18.

如图所示,一物体质量m=2kg,在倾角θ=37°的斜面上的A点以初速度v0=3m/s下滑,A点距弹簧上端B的距离AB=4m,当物体到达B后将弹簧压缩到C点,最大压缩量BC=0.2m,然后物体又被弹簧弹上去,弹到的最高位置为D点,D点距A点AD=3m,挡板及弹簧质量不计,g取10m/s2.求:

19.
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20.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2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22.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
A.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B.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
C.打退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D.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23.
这是一次明确规定***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4.
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D.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
25.
电视机《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
A.柳条湖事件B.九一八事变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
26.某电热器的电阻是55欧姆,把它接在电源上5分钟产生2.65×105焦的热量,则电源电压是{#blank#}1{#/blank#}伏.
27.某电热器的电阻是55欧姆,把它接在电源上5分钟产生2.65×105焦的热量,则电源电压是{#blank#}1{#/blank#}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