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98年,福建人黄乃裳为《大美国史略》作序,特别强调华盛顿创立的制度在全世界的意义,认为:“一时所立国制,‘下令人民共商可否而后行,此囿天下万国所无,而美国独有也.于是以征伐得天下之风先于南北美洲绝其迹,而步美国后尘者,或立为民主,或改为民主,计美欧两洲今已二十余国,且变君主为君民共主,连欧、非、澳皆是,要皆华盛顿之体天立极,有以树厥风声耳。”黄乃裳认为,华盛顿开创的民主制度,不光对于美国、美洲,对于欧洲.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独立宜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乃裳解读华盛顿形象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华盛顿的个人品质中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分析造就华盛顿成为“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时运有哪些?
材料一 1898年,福建人黄乃裳为《大美国史略》作序,特别强调华盛顿创立的制度在全世界的意义,认为:“一时所立国制,‘下令人民共商可否而后行,此囿天下万国所无,而美国独有也.于是以征伐得天下之风先于南北美洲绝其迹,而步美国后尘者,或立为民主,或改为民主,计美欧两洲今已二十余国,且变君主为君民共主,连欧、非、澳皆是,要皆华盛顿之体天立极,有以树厥风声耳。”黄乃裳认为,华盛顿开创的民主制度,不光对于美国、美洲,对于欧洲.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独立宜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乃裳解读华盛顿形象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华盛顿的个人品质中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分析造就华盛顿成为“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时运有哪些?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庚子事变后,为挽救统治权的危机,避免迫在眉睫的主权危机,朝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开启政治体系内的调适性变迁,走君主立宪路径来建构现代国家。日俄战争的结局带给朝野立宪战胜专制的共识,新政立宪遂成时代潮流……作为变革反对者的朝廷守旧派遭受重创,恪守祖制拒绝变法已无市场,慈摇太后等戊戌政变的刽子手很吊诡地成为戊戌变法六君子的遗嘱执行人。
宪;(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派遣留学生;(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的背景。
(2)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根据材料二中清末新政内容,谈谈你对托克维尔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庚子事变后,为挽救统治权的危机,避免迫在眉睫的主权危机,朝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开启政治体系内的调适性变迁,走君主立宪路径来建构现代国家。日俄战争的结局带给朝野立宪战胜专制的共识,新政立宪遂成时代潮流……作为变革反对者的朝廷守旧派遭受重创,恪守祖制拒绝变法已无市场,慈摇太后等戊戌政变的刽子手很吊诡地成为戊戌变法六君子的遗嘱执行人。
宪;(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派遣留学生;(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的背景。
(2)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根据材料二中清末新政内容,谈谈你对托克维尔这句话的理解。
2.单选题- (共17题)
3.
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 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的是
①市民法不能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③“世界性的法律”指的是万民法
④罗马社会的扩张使新的矛盾凸显
①市民法不能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③“世界性的法律”指的是万民法
④罗马社会的扩张使新的矛盾凸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4.
在古罗马,若债务人到期不将某款项偿还,先是会被债权人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后转变为对债务人实行监禁,再而转变为对放务人实施信用破产的丧廉耻制度。这反映出古罗马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道德因素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
C.法律充分保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
D.法律具有保护人身权利的人文精神 |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这一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 |
B.德意志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
C.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统一的旗帜 |
D.加强中央集权以便外扩张的需要 |
6.
2016年美国总统选战已全面启动,民主党和共和党已有多人参选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为研究两党竞选,某中学兴趣小组提供了如下一份图示。该图反映的问题是


A.1944年以来美国历届当选总统得票率均超过半数 |
B.总统制共和政体是西方最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
C.政党政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
D.两党对垒、轮流执政是美国两党政治的突出特点 |
7.
1610年4月,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在向议会讲话时说:“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是国王创造法律,而不是法律创造国王”。这主要表明
A.英国国王推行宗教改革,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
B.詹姆士一世试图加强立法权,摆脱议会的制约 |
C.詹姆士一世主张君权神授,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
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 |
8.
下图是富兰克林(1760一1790年)的漫画《联合或死亡》(蛇身代表美国各州)。该漫画的寓意在于


A.美国地方各州围绕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激烈 |
B.英国君主立宪创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
C.独立之初的联邦制是美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
D.三权分立政体确立后美国各州之间的矛盾激化 |
9.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l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
B.清朝地方财政脱离中央 |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
10.
***在一次报告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合,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一报告发表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时期 |
B.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胜利时 |
D.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 |
11.
1944年.为说服蒋介石同意美国“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转达罗斯福口信给蒋介石,如果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这表明罗斯福
A.已经意识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
B.希望把抗日统一战线扩至国际领域 |
C.担心国共党际关系影响到美苏合作 |
D.担心国共合作会影响美国的全球霸权 |
12.
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党:推翻国民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文与一切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先决条件,必须发展罢工远动,领导学生运动,号召士兵与民众.联合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该指示最可能出现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3.
以德∙安∙沃尔科戈诺夫为首的俄国右翼学者曾指责列宁和十月革命把俄国“从文明的康庄大道上”推开,使之“脱离了普遍的和平发展道路”.据材料分析
A.“普遍的和平发展道路”指社会主义道路 |
B.十月革命促进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
C.俄国的十月革命不利于其和平发展 |
D.俄国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
14.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毛伟东说;“现代中国人…… 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下列史实,那一项最类似于完成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任务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6.
《百年中美潮》一书中说:……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 年(l955 一l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下列对“聋子的对话”出现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 B.中美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 |
C.朝鲜战争台湾危机等的影响 | D.冷战思想作祟 |
17.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视角经过了70 年代浪漫化、80年代天使化、90年代妖魔化、21世纪的中国威胁化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媒体报道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 |
B.意识形态分歧决定中美关系发展 |
C.美国媒体充当了对华政策的喉舌 |
D.美国政府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
18.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若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A.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 |
B.强调了国家间联合的重要性 |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
D.强调了新的意识形态的冲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