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183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9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比较
类别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万-2.8万人
1000-1500人
船只
100多艘
17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明政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人教网
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在商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各国掀起了占有亚洲物产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浪潮从此愈演愈烈。……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愈益增长……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渴望谋取政治地位,从而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没有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原因。
(3)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你认为哪个更大?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你的理由。
2.
14—16世纪,世界发生巨变,西欧进入了“人被发现”“世界被发展”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的原因。
材料二 一位航海家在航海日记中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长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在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600英里的小西班牙岛屿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2)这位航海家是谁?其航海日记关于地理位置的记载有一处错误,请予以指正。
材料三 1992的是这位航海家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3)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开辟新航路的认识。
(4)“人被发展”和“世界被发现”有何共同影响?
3.
在意大利中部的阿诺河畔,有一座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鲜花之城”佛罗伦萨。14世纪,这里发展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当时,这里的豪商巨贾,竞相招引吸纳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经过长期发展,这个城市哺育了众多的文艺复兴巨匠,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的杰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面图片所示作品,其创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2)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其原因有哪些?
(3)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复兴逐步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这一史实出现在什么时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4.
翻开殖民历史的画册,有罪恶,有愤怒,更有感触。
(探究一)知识梳理
(1)最先走上殖民侵略的是哪些国家?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探究二)解决问题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使得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2)材料中的“东印度”指的是何处?为什么称此地为“东印度”?
(3)根据材料概括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方式。由此,请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认识。
(探究三)填图识史
(4)请将下列“三角贸易”的图片补充完整。

(5)有人说“殖民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殖民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请谈谈你的观点。

2.选择题(共13题)

5.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反对封建制度的黑暗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6.
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发现了新世界。他口中“发现新世界”是通过哪一事件形成(  )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启蒙运动D.宪章运动
7.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8.
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还有宝石,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我认为不用带回西班牙,只要在这里就可以卖得很好,比如卖到(蒙古)大汗的那些大城市里。”从 这段叙述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东西方贸易日渐频繁B.资本主义制度形成
C.当地人用黄金做饰品D.哥伦布追逐商业利润
9.
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该运动的背景是(  )
A.启蒙运动兴起B.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D.工业革命的爆发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论述某历史事件:“(这场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这场运动()
A.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B.大力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
C.宣扬人有生存、自由的权利
D.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公元1500年作为重要的历史分期点,你认为以1500年为分期点的主要依据是( )
A.1500年是一个整数时间,容易记忆
B.1500年前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1500年是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D.1500年前后开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12.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地理大发现。从15世纪开始,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下列哪位航海家与“西印度群岛”这一概念有关?( )
A.B.C.D.
13.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之所以能为镜是因为(  )
1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之所以能为镜是因为(  )
15.
尽管葡萄牙商人在贸易圈中并非特别出众,但是葡萄牙的渔民却有在多风暴的大西洋中航行的长期传统。在这种经验的基础上葡萄牙的海员不仅在大西洋探险中,而且在穿越印度洋寻找通向亚洲市场的海上航线的过程中,都是以早期的领导者的身份出现的。上述材料反映出葡萄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因素是( )
A. 航海经验丰富 B. 基督教的传播 C. 对外贸易频繁 D. 造船技术发达
16.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至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材料揭示了
A.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D.罗马帝国扩张的范围
17.
“1500年左右,大西洋的开放……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下列不属于“灾难”的是(   )
A.增加资本积累B.丧失精壮劳力
C.沦为殖民地D.土著居民遭屠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