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155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2

1.综合题(共3题)

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两项主要成果。
材料二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的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2)“这场军事政变”最终结果如何?此结果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这场战争有何转折性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
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随从周天子作战。”
材料二 公元前356年,秦国新法规定,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为奴隶。
材料三 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新法”是哪一历史事件?新法的实施对秦国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此事件使日本建立起怎样的政治体制?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政治体制,它与哪个法律文献有关?
材料二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2)如何理解“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三 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沃尔·特拉斐尔《美国世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性进展”发生在哪一次技术革命期间?从此人类社会跨入了什么时代?

2.选择题(共18题)

4.
“友好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人物活动不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A.郑和
B.玄奘
C.鉴真
D.郑成功
5.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
6.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
B.赔款
C.开设工厂
D.开放通商口岸
7.
课题小组研究《洋务派与中国近代化》,收集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
A.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B.有关“左宗棠研究”的历史文章
C.张之洞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D.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8.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军阀的割据混战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继续革命
9.
“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两军会师(就)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上述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会宁会师D.井冈山会师
10.
如图是某博物馆展出的一张珍贵历史图片,该图片与下列选项有关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重庆谈判
11.
195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
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特区的代表;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坡,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坡”“创客之城”等美誉。“它“是指
A.汕头
B.厦门
C.海南
D.深圳
13.
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14.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主题歌。如果我们想去看“巴比伦的墙”,应该选择
A.
B.
C.
D.
15.
如图是一幅古代“政治机构“示意图。请依据图例信息,判断该图内容展现的是
A.印度种姓制度
B.罗马共和制
C.雅典民主政治
D.西欧封建等级制
16.
有一本200多年前的记事簿,它的主人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他在1789年7月14日这样描述:“14日,星期二,无事。”但是,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A.三级会议召开
B.通过了《人权宣言》
C.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D.发生“热月政变”
17.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场革命是
A.英国“光荣革命”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英国宪章运动D.英国工业革命
18.
“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到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三角贸易B.独立战争
C.南北战争D.农奴制改革
19.
下图为某老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板书。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
A.①德国进攻波兰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B.①来克星顿枪声  ②萨拉托加大捷
C.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凡尔登战役D.①攻占巴士底狱  ②滑铁卢战役
20.
在 1932 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活动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许诺,利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 材料中的“计划经济的方法”是指(  )
A.实行了自由放任B.加强了经济干预
C.强化了科技创新D.大力发展了高新产业
21.
学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诺曼底登陆”“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内容后,王刚同学有些新的认识。其之一就是
A.大规模登陆作战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
B.国际合作是谋求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
C.德日法西斯投降后世界永无战争威胁
D.妥协退让会增长国际邪恶势力的气焰

3.填空题(共3题)

22.
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了《________》;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________》。
23.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方针;依据“一国两制”的构想,________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24.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学巨匠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