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146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美国l787年宪法规定: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上述引文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该宪法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体现了什么原则?
(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参阅下图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材料二: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 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力量冲击了此格局,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4)综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36题)

3.
在罗马法制史上,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罗马人找到了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罗马史纲要》)这把钥匙应指( )
A.习惯法B.公民法
C.万民法D.自然法
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B.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C.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D.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5.
《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国王的征税为非法;议员有在议会演说、辩论或议事之自由。其体现的宪政原则是
A. 王在议会
B. 议会至上
C. 少数服从多数
D. 政教分离
6.
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
A.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
B.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
C.美国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
D.英国尚未承认北美独立
7.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注:中世纪指封建社会)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8.
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9.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为中国革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
A.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B.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C.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D.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2.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3.
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14.
党史专家章百家说:“我觉得1945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B.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共北平和谈
15.
下图是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南京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举行
16.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成立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17.
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这就是
A. 《土地法令》
B. 《和平法令》
C. 《四月提纲》
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1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
A. 罗曼诺夫王朝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19.
下图是某班同学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素材,如果为其设计标题,较为恰当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
20.
1987年3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九七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
A.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B.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
D.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针
21.
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22.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停止炮击金门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2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是
A.加紧立法工作
B.加紧普法宣传
C.加紧总结文革教训
D.加紧平反冤案
24.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25.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的这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70年代末
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
26.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
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开罗会议
28.
2007年6月15日,外交部长杨洁篪曾说,该组织成立六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组织之一,“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成为国际间发展关系的准则。“该组织”指的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欧盟
C.东盟
D.亚太经合组织
29.
有人形容43年前(1972年)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为“跨洋握手”“冰释雪融”,下列所示的外交事件与此相对应的是
①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④参加万隆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0.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31.
新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并运用“求同存异”方针解决国际争端的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32.
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3.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34.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苏联解体
35.
基辛格在1993年的谈话中指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表明
A.世界新秩序已经形成
B.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
D.世界很多权力中心已经成为超级大国
36.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段演说出自
A.斯大林
B.丘吉尔
C.杜鲁门
D.马歇尔
37.
读欧盟旗帜图,分析旗帜图中12颗星围成一个圆形是什么寓意
A.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B.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统一
C.共同合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D.欧盟要霸占整个世界
38.
《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3.选择题(共1题)

39.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