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展 课时训练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9144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3

1.综合题(共1题)

1.
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农业、工商业繁荣。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如图

(1)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鼎盛时期,我国大约有多少人口?乾隆末年有多少人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的看法。

2.选择题(共10题)

2.
乾隆年间的苏州,据史料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根据上述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清朝时苏州人口众多
B.清朝苏州商业繁荣
C.乾隆年间苏州地价上涨
D.乾隆年间苏州农业发达
3.
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中,明清时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A. 苏商粤商
B. 晋商徽商
C. 浙商苏商
D. 苏商徽商
4.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 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 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 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5.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9万余倾增加到1724年的683万余倾;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材料中“这一时期”是指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6.
清朝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指的是哪座城市?( )
A.松江B.广州C.苏州D.无锡
7.
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水陆交通发达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罝
D.商业市镇兴盛
8.
顾炎武(明)在《日知录》中写道:“吴中(苏州一带)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这主要反映了
A.官吏贪赃枉法
B.土地兼并严重
C.民众不堪重负
D.农民流离失所
9.
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
A.皇太极B.顺治帝C.康熙帝D.乾隆帝
10.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
11.
清朝前期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
A.发展工业
B.鼓励商业发展
C.促进人口增长
D.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