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富强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使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2)材料二中的“上谕”标志着哪一事件的开始?比较这事件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简述美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各国实现富强的共同经验。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纪录片《复兴之路》
1868年4月,日本人呢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这期间美国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到20世纪50年代,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摘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1)材料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上谕”标志着哪一事件的开始?比较这事件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简述美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各国实现富强的共同经验。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重温中外历史上各国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建国以来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节选)
材料二: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具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授与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材料三: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1)仔细阅读建国以来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②处的农村政策。
(2)根据材料二回答: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农业进行调整采取的措施及特点。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所述,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建国以来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节选)
实行时间 | 农村政策 | 主要内容 | 重要影响 |
1950-1952年 | 进行土地改革 | ① |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
1953-1956年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1978年以来 | ② |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
材料二: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具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授与农奴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材料三: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1)仔细阅读建国以来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②处的农村政策。
(2)根据材料二回答: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农业进行调整采取的措施及特点。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所述,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题- (共19题)
3.
“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空海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①空海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③ |
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5.
央视新闻热播的《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弘扬了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等“工匠精神”。中国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下列科技著作最符合本题题意的是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九章算术》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九章算术》
6.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①变法图强
②三民主义
③“民主”“科学”
④“自强”“求富”
①变法图强
②三民主义
③“民主”“科学”
④“自强”“求富”
A.①③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④①②③ |
D.④②①③ |
7.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为政治局常委。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
B.开始确立***的领导地位 |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
D.确定***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8.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的抗日民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
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
D.两安事变的爆发 |
9.
有的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持这一观点最根本的依据是( )
A.清朝统治者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 |
B.经济落后,抵挡不住英军的新式步枪和大炮 |
C.贫穷的封建国家打不赢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
D.腐朽糜烂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 |
12.
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探索这一正确革命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
C.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
13.
观察、运用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侧地图,据此判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B.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14.
宋庆龄(1893—1981年)在《华北之行的印象》(1949年)中写道:“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典礼是在北京天安门巨大的广场上举行的。一片跳跃欢呼的红色的海,全城人民都出来参加了。”对文中“果实”理解正确的是
A.“果实”指的中华民国 |
B.“果实”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
C.“果实”指的是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D.“果实”指的是中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
1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开国大典 |
16.
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有( )
①尼克松访华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建交
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港澳回归
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①尼克松访华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建交
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港澳回归
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③⑤⑥ | C.②⑤⑥ | D.⑤⑥ |
17.
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下列哪一国不是人类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A.波斯帝国 |
B.亚历山大帝国 |
C.罗马帝国 |
D.俄罗斯帝国 |
18.
文艺复兴时期,先驱但丁把长篇诗作《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部分,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歌颂了女性的自然美及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反映出
A.文艺复兴创作与科学探索的结合 |
B.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
C.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欲望 |
D.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 |
20.
世界近代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贯穿历史发展长河。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论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①东印度公司的存在推动了工业革命
②玻利维亚是以独立运动领导人命名的
③甘地发起“不合作运动”领导印度取得了独立
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14年,取得了民族独立
⑤纳米比亚独立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①东印度公司的存在推动了工业革命
②玻利维亚是以独立运动领导人命名的
③甘地发起“不合作运动”领导印度取得了独立
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14年,取得了民族独立
⑤纳米比亚独立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