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19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1184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9

1.综合题(共5题)

1.
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对比和联系。)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1)依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派的意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革命派为“揖美追欧”做出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从“沉沦”到“上升”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华民族能够逐步走向复兴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
材料三: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
(1)依据材料一,举一例说明计划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初期我国在调动工人和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举措。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确立的改革方向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了适应这一改革方向,在改革和开放方面分别实施了什么重大举措。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后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毛公鼎为西周毛公所铸青铜器,鼎内铭文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汉谟拉比法典》是国王汉谟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纂集的,石柱下端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

(1)图一和图二两件文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二,指出三件文物在命名规则上有何相似之处?

(3)任选一件文物谈谈其具有的历史价值。(至少两个方面)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网中,欧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5世纪,欧洲开始崛起,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材料二:欧洲的许多工业区都已遭到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厂,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材料三:由于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美国国力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巨额的战争费用,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到70年代初,已一跃而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欧洲开始崛起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事件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的崛起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综上,指出影响大国崛起和衰落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选择题(共19题)

6.
它是我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不但总结了前人的农学成就和生产经验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知识,其内容非常完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著作是(  )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四库全书》
7.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呀!”材料中令吴老感到苛刻的条约内容包括(  )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允许日本投资设厂D.赔偿白银4.5亿两
8.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到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到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到不足。”基于“第三期”的认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大力提倡(  )
A.师夷长技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9.
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执委会总人数的,另外还有大批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地方执行部的工作。这历史情形的出现(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扩大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
D.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10.
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推动了(  )
A.北伐胜利进军B.长征战略转移
C.民主革命走向胜利D.三大战役取得成功
11.
“废跪拜”、“改称谓”、“禁缠足”,这些社会习俗的改变都体现了(  )
A.平等观念B.法制意识C.科学理念D.等级制度
12.
1971年,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史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但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美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被取代
B.中国重返联合国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
C.中美两国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重返联合国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13.
作为现代化的国家,立国就应确立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尚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因此不得不采取一种变通方法。这段话中的“变通方法”是指(  )
A.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制定1954年宪法
C.实行改革开放
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4.
随着“一五”计划完成,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这段话表明我国(  )
A.初步形成合理工业布局
B.初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5.
下表为我国某时期农业产量统计表,这些数据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粮食产量
30477万吨
32056万吨
40731万吨
油料产量
521万吨
769万吨
1191万吨
 
A.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B.城乡物资交流日益频繁
C.国企改革促进农业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6.
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安宝”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这一历史史实说明了(  )
A.经济特区注重改革创新B.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17.
下列图片可以佐证的论点是
A.古代文明相对孤立
B.战争推动文明交流
C.世界日益连成一体
D.丝绸之路连接欧亚
18.
1761年,英国“奖励工艺协会”用广告向人们发出号召,鼓励发明能加快纺纱速度的机器。下列发明中能最先获得该协会奖励的是(  )
A.珍妮机B.改良蒸汽机
C.“旅行者”号机车D.水力织布机
19.
下图场景的出现反映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
A.实行“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建立新式军队
D.提倡“文明开化
20.
下表为“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为逆差即进口大于出口。单位:亿美元
A.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
B.政治多极化趋势凸显
C.美国面对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D.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21.
1995年3月20日,日本东京地铁里发生了恐怖分子投放沙林毒气事件,导致12人丧生,5000多人中毒。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两架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导致数千人丧生。这段话反映了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是(  )
A.恐怖袭击B.环境恶化C.毒品泛滥D.资源枯竭
22.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绝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至于苏维埃式的经济体系,就更不可能与世界资本主义匹敌,对后者构成任何真正的威胁。”下列叙述与作者观点不相符合的是(  )
A.经济大危机为希特勒上台提供可乘之机
B.罗斯福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临危受命
C.经济大危机影响了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
D.经济大危机是美苏两国敌对的根本原因
23.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俄共(布)的这一决议(  )
A.推动了五年计划的落实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强化了计划经济的管理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
24.
“当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休斯提出海军军备比例时,英国代表反应最大。英国舰队司令波蒂从座位上起身,随后当场昏厥。美国则威胁日本,若不接受安排,美国将以4倍数量建造军舰。”这一历史场景出现在(  )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