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观看下列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东北抗日联军民国二十八年配用臂章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九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东北人民和部分爱国将领组织抗日救国,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组建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协调团结各种抗日武装共同抗日。1936年组建成抗日联军,下辖11个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字,赵尚志等。从191年到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图二:八路军民国二十八年配用臂章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提出愿意“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车”,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抗日战争中与国民党军队配合,参与太原会战、在日本占领区发动游击战,设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战场的主力。根据资料,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45万余人。至1945年9月,八路军为主体的中共武装己发展到127万,此外有220万民兵。
(1)以上两个臂章,是在公元纪年的哪一年配用?
(2)从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历史结论?

图一:东北抗日联军民国二十八年配用臂章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九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东北人民和部分爱国将领组织抗日救国,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组建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协调团结各种抗日武装共同抗日。1936年组建成抗日联军,下辖11个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字,赵尚志等。从191年到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图二:八路军民国二十八年配用臂章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提出愿意“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车”,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抗日战争中与国民党军队配合,参与太原会战、在日本占领区发动游击战,设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于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战场的主力。根据资料,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45万余人。至1945年9月,八路军为主体的中共武装己发展到127万,此外有220万民兵。
(1)以上两个臂章,是在公元纪年的哪一年配用?
(2)从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历史结论?
2.
观看下面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注:电是一种高效的便于输送的能源。19世纪初,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关于电磁感应的发现,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理,法拉第还制造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实验模型,在许多科学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1866年,德国科学家韦纳西门子试制出一种实用、轻巧的发电机。这为人类利用电力这一神奇的能源开辟了光明的前景。电力出现后,很快就被应用到炼钢、建筑、纺织、制鞋等生产行业,以及电车、地下铁路等城市公共交通部门:不久,家庭也成为电力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图一:是1900年举行的巴黎博览会,大量使用了人类发明不久的电灯来照明。
图二:1879年,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对这项新发明,纽约一家报纸惊喜地报道:这种灯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也不会释放出烟和难闻的气味儿;它没有火焰、没有危险,也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燃。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
图三:1876年,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贝尔成功地发明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并于次年成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电话的发明,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1)从上面文字和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电这个新能源的应用有什么影响?

注:电是一种高效的便于输送的能源。19世纪初,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关于电磁感应的发现,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理,法拉第还制造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实验模型,在许多科学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1866年,德国科学家韦纳西门子试制出一种实用、轻巧的发电机。这为人类利用电力这一神奇的能源开辟了光明的前景。电力出现后,很快就被应用到炼钢、建筑、纺织、制鞋等生产行业,以及电车、地下铁路等城市公共交通部门:不久,家庭也成为电力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图一:是1900年举行的巴黎博览会,大量使用了人类发明不久的电灯来照明。
图二:1879年,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对这项新发明,纽约一家报纸惊喜地报道:这种灯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也不会释放出烟和难闻的气味儿;它没有火焰、没有危险,也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燃。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
图三:1876年,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贝尔成功地发明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并于次年成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电话的发明,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1)从上面文字和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电这个新能源的应用有什么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年表(部分)

材料二: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原则,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经强迫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
材料三: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一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材料四: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变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1)材料一中该年表反映了英国哪两个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法典在欧洲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英国历史年表(部分)

材料二: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原则,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经强迫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
材料三: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一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材料四: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变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1)材料一中该年表反映了英国哪两个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怎样的立法原则?法典在欧洲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什么?
4.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苏俄和西欧各国在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素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将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出现的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领导人列宁,他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宁在认识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之后,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材料二:1945年《新华日报》社论,称“他在1932年初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3)依据材料三,归纳促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的因素。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俄、美国以及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将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出现的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领导人列宁,他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宁在认识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之后,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材料二:1945年《新华日报》社论,称“他在1932年初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此,政府颁布了什么法令?材料三:(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3)依据材料三,归纳促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的因素。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俄、美国以及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2题)
5.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文中的“好办法”指的是
A.发动鸦片战争 |
B.火烧圆明园 |
C.强占中国大片领土 |
D.对华倾销商品 |
6.
“这次事变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由局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重大历史转折,因而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中国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符合上述观点的事件是
A.七七事变 |
B.九一八事变 |
C.八一三事变 |
D.西安事变 |
7.
刚才脸上还挂着笑容的基辛格立刻苦笑着说:“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但我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
A.友好国家的帮助 |
B.美国政府的支持 |
C.中美两国的接近 |
D.中美建交的影响 |
8.
“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受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上述材料评价的是
A.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
B.斯巴达的贵族政治 |
C.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
D.雅典的民主政治 |
9.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这样描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议会:“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对英国这一现象产生关键影响的法律文献是
A.《人权宣言》 |
B.《权利法案》 |
C.《独立宣言》 |
D.《人民法典》 |
10.
“英国的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里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一“政治设计”的顶层设计是为了
A.维护国家统一 |
B.废除黑人奴隶制 |
C.限制国王的权力 |
D.摆脱农奴制危机 |
11.
“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政府。应该如何是好呢?保存(旧)政府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如果试图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为此,日本的抉择是进行
A.资产阶级改革 |
B.王朝统一战争 |
C.民族独立运动 |
D.资产阶级革命 |
12.
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大大刺激了欧洲人进行领土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野心。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国家,想要取得发展的资本,需到海外殖民,掠夺大量金银。因此,一场汹涌的海外殖民风潮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下列不属于欧洲殖民者给殖民地区带来的灾难的是
A.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 |
B.欧洲文化生活方式传播到当地 |
C.巨额财富流入欧洲 |
D.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
13.
19世纪中期,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和沃尔特惠特曼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

两段诗歌表明

两段诗歌表明
A.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只有痛苦 |
B.工业化污染城市环境成共识 |
C.诗人们对城市工业化的看法不同 |
D.工业化城市受到普遍欢迎 |
14.
对下表中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时间(年) | 1928一1929 | 1930—1932 | 1933—1937 | 1938—一1940 |
人均粮食产量(千克) | 470 | 460 | 440~450 | 420~430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15.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已经形成 |
C.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可以和欧美等国平起平坐 |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