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2019届九年级中考第一次模拟历史考试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9105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7

1.综合题(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其带头人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材料二: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其发动者和组织者尽管未能明确提出改变社会制度的问题,但他们顺应了这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在清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而且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自此,中国汇入正在世界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其发动者和组织者”指的是谁?请说明他们领导的这次变法与材料一中事件的目的是否相同。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历史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促使中国富强开始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3)你认为在坚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学生应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

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苏格拉底

(1)据上述材料,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发源地地理环境来分析,他们所代表的文明类型有什么不同?
(2)孔子和苏格拉底任选其一,说出他们的思想在社会有什么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材料二: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材料三: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对英国崛起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事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改革”的名称及实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有哪些事件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可以从这些大国的崛起中获得哪些启示?
5.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够反映图片之间的联系)

2.选择题(共19题)

6.
王作宾先生曾评价某一著作言:“徐光启氏生于明末,汇集了诸家的栽培方法,又记载了当时群众与自己试种的经验。”这部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7.
以下三幅图共同反映了(  )
A.中国向西方学习B.中国文化向外传播
C.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发达D.中外友好交往
8.
“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材料主张是
A.收复新疆
B.进行北伐
C.抵抗帝国主义侵略
D.进行抗日战争
9.
唐德刚认为蒋中正利用中共此次行军借机“削藩裁军”。当时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都是地方军阀割据,湖南也不是嫡系,蒋借追缴红军,把中央军的势力深入到地方。此次行军是指
A.南昌起义后陈毅率军南下
B.***向井冈山进军
C.红军长征
D.解放军转战陕北
10.
周恩来评价“台儿庄大捷”时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这说明台儿庄大捷
A.促进西安事变解决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
D.是抗日战争的重大转折
11.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B.女子受教育成都提高
C.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D.社会陋俗的彻底革除
12.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13.
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的时期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4.
某日的英国《泰晤土报》刊登了有关北京的报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5.
下面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和年均增长速度变化表这表明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例(%)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例(%)
43.5
29.2
27.3
 
A.土地改革使农业获得发展
B.三大改造促进我国工农业发展
C.“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D.“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均衡发展
16.
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最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18.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她”是指
A. 古代中国 B. 古代希腊 C. 古代埃及 D. 古代印度
19.
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
A.超越了英国的《权利法案》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D.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思想传播
20.
清朝诗人黄遵宪曾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材料主要反映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A.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
B.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C.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危机
D.使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1.
有学者认为: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里“希腊思想之复活”指的是
A.文艺复兴
B.资产阶级革命
C.启蒙运动
D.城市自治运动
22.
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原子能的利用为6年,晶体管为4年,这突出说明了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C.科技发展速度快
D.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于是欧洲政治家们决定采取的举措是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成立欧洲共同体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欧洲联盟
24.
罗斯福曾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B.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C.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