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三十九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4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9087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9

1.综合题(共2题)

1.
以下是徐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出示的四张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是明朝锦衣卫印,锦衣卫有对臣民监管,侦查的任务。它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图3,如果你是该著作的作者,你将会在书中选编哪些相关的史实?
(3)图4展示了举子看榜时的情形。有人说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有了“新的发展”,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2.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面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始于哪一朝代?
(2)结合图1,说出这一制度在唐朝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析图2,指出明朝时这一制度发生的变化。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2.选择题(共17题)

3.
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苏州B.广州C.景德镇D.杭州
4.
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
C.厂卫特务机构
D.军机处
5.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C.抵抗外来势力的人侵
D.完善君主专制政体
6.
下列作物中哪一个不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
A.玉米
B.甘薯
C.水稻
D.马铃薯
7.
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8.
明朝初年政治上巩固统治的措施有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④改革赋役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宋朝
D.秦朝明朝
10.
明朝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11.
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
13.
今天的中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畅游书海,但在明朝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只能在八股文中挣扎,请问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保留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14.
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
15.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
16.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④
17.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A.锦衣卫B.内阁C.六部D.八股文
18.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19.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在文化上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的虚伪的反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