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和今天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分析材料,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可以就重阳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或者概括其中两个时期有关重阳节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和今天
先秦 | 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 |
两汉 | 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传至民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可令人长寿”,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 |
魏晋 | 当时道教宣称,“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 |
隋唐 |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除举行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年满六十之老人。 |
两宋 |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做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 |
2012年12月28日 |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分析材料,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可以就重阳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或者概括其中两个时期有关重阳节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愿愚人知。便是大愿。
国谋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沙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为主办人员,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愿愚人知。便是大愿。
国谋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沙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为主办人员,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4.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
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
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
B.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
C.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
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
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
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
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
7.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
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
8.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9.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
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
10.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 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 D.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
11.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
B.西方和中国应彼此隔绝 |
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
12.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
13.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14.
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 |
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
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 |
15.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
16.
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
C.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 D.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
17.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