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清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907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0

1.综合题(共3题)

1.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明朝走向灭亡。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
(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2)明太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监视臣民,恐怖统治)
材料二 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3)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改革科举,思想控制)
材料三 以经学文艺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的科场文章,自是束缚人们思想和才华的陈词老调……清朝通过实行科举考试……但这样考取的文士进入官僚的行列,政治日趋腐败,也是必然的。

——《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新变化?据材料三回答,这样的“科举考试”带来了怎样的弊端?
(农民起义,明朝灭亡)
材料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引自《石匮书后集》


(5)“闯王”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6)“闯王进京图”暗示着什么?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朝科技成就灿烂辉煌。
(杰出的工程建筑)
材料一 

(1)图一,是明清两代皇宫北京城,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北京城的核心建筑是什么?
(2)图二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东西两个端点到哪里?
(光辉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寻医学巨典《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90余万字,收入药物1892种,比前人增加了370多种。记载药方11000多则,比前人增加了4倍,另附插图1160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同时也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3)上述文字反映了《本草纲目》哪些特点?
(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你认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三 展中华科技《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5)作者取“天工”“开物”合成书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6)《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部书具有怎样的地位?
3.
明朝既有一个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谱写一曲不畏强暴抗击外敌的热血颂歌,也有杨帆驰骋、傲视群雄、踏浪高歌的辉煌。
(戎马一生杀尽倭寇留正气)

(1)观察图一,指出图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人物是谁?为遏制这一事件,他取得的一次辉煌战役发生在哪里?
(杨帆踏浪和平之旅耀千秋)

(3)图三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最远到哪里?共有几次?
(4)通过图四郑和和哥伦布航行对比,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

2.选择题(共20题)

4.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5.
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6.
下列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是
A.《秦中吟》
B.《红楼梦》
C.《牡丹亭》
D.《本草纲目》
7.
推翻腐朽明王朝封建统治的是
A.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B.皇太极建立的清朝
C.投降清朝的吴三桂
D.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
8.
郑和七次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是因为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9.
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繁荣的动力。“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明朝引进的高产作物不包括
A.水稻
B.玉米
C.甘薯
D.马铃薯
10.
明朝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A.晋商和微商
B.徽商和浙商
C.苏商和浙商
D.浙商和晋商
11.
明朝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强化君主专制
12.
“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歌颂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积极作用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避暑山庄
13.
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名著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14.
东厂设立于明朝,是一种
A.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B.特务机构
C.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
D.管理台湾地区事务的机构
15.
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一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它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6.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17.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 加强了经济交流
B. 发展了航海技术
C. 树立了明朝国威
D. 促进了政治交往
18.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康熙帝
19.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和唐朝
B. 西汉和唐朝
C. 秦朝和明朝
D. 西汉和明朝
20.
后人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戚继光。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荡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21.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
22.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23.
(题文)尤小刚导演的46集鸿篇巨制《太祖秘史》,表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波澜壮阔史诗般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B.统一中国
C.迁都北京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