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90469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8

1.论述题(共1题)

1.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 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令人不解的是,在100年前俄国却是世界两大谷物出口国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吨小麦和玉米……苏联农业生产陷入这种困境并非是对农业漠不关心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斯大林去世后,每一位苏联领带人都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兑现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
材料三 苏俄(联)领导人头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中“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初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C、D人物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3.
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于外洋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内和亦不可久也。”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1)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
(3)材料三中“中国文物制度”指什么?李鸿章如何看待它?
(4)结合材料说明李鸿章“变”与“不变”各指什么?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3.单选题(共18题)

4.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A.《十二铜表法》成文法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D.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5.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6.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史上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
7.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8.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指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的开辟
D.第二次工业革命
9.
下图体现了某国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相关推断能够成立的是
A.该图体现出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新能源
B.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
C.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该图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
10.
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
A.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B.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11.
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A.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
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C.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12.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13.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提高
1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15.
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风力水车
16.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17.
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18.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赢家的是美国
D.第④段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9.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
A.核能的运用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20.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1.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第二次
民国初期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4.选择题(共3题)

22.2011年某国生产甲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120元,2012年该国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髙了 20%,而某企业劳动生产率不变,劳动者人数增加了 50%。若其他条件不变,则2012年该企业生产甲商品的价值总量比2011年增加了(     )
2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城市密集。长江三角洲地区适合发展(    )

24.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