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 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收入的19.1%。
材料二:

图一:1956年1月30日工商界队代表荣毅仁向***主席报喜

图二:天津市90多万人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2)材料二图一中的“报喜”指的是什么?图二中“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革?这种改革有何重大的意义?
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 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收入的19.1%。
材料二:

图一:1956年1月30日工商界队代表荣毅仁向***主席报喜

图二:天津市90多万人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什么历史作用?(2)材料二图一中的“报喜”指的是什么?图二中“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革?这种改革有何重大的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作报告

图二: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跳秧歌,欢庆新中国诞生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该片分为《决策出兵》、《首战告捷》、《声威大震》等12部,首次全景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从出兵朝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等。
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一中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召开初步确立了哪一项政治制度?并说明图二中新中国的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决策出兵”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声威大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

图一:***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作报告

图二: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跳秧歌,欢庆新中国诞生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该片分为《决策出兵》、《首战告捷》、《声威大震》等12部,首次全景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从出兵朝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等。
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一中政协第一届会议的召开初步确立了哪一项政治制度?并说明图二中新中国的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决策出兵”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声威大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中心……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江泽民主席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材料三

台湾学者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材料二中“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哪一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达了台湾诗人余光中怎样的愿望?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材料一: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中心……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江泽民主席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材料三

台湾学者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1)材料一中强调“从今以后”全党的工作中心是什么?这个工作中心确定于哪一次会议上?(2)材料二中“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哪一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达了台湾诗人余光中怎样的愿望?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中国、缅甸两国总理发表声明指出:“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材料二: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2)材料二中的决议出自哪次国际会议?这一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1954年,中国、缅甸两国总理发表声明指出:“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材料二: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某次国际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就表明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它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2)材料二中的决议出自哪次国际会议?这一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选择题- (共25题)
5.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三百年”前,致使澳门被强占而离开“母亲”的国家是
A.英国 |
B.美国 |
C.葡萄牙 |
D.西班牙 |
6.
1972年中日双方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声明》表明
A.日本支持中国实现现代化 |
B.中日结束战争状态 |
C.日本成为中国的坚固盟友 |
D.中日关系正常化 |
7.
在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个人简介页面上,形容屠呦呦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她的“成就”是
A.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
B.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
C.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8.
我国人民掌握时间有了这样的变化: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群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
B.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
C.群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
D.群众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
10.
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时代需要正能量。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正能量(时代精神)是
A.国际英雄主义精神 |
B.救亡图存的大无畏精神 |
C.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
D.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 |
11.
有学者指出:“没有它就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它”指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
C.“四五运动”的开展 |
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12.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下图反映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979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企业广告

1979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企业广告
A.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
B.扩大企业自主权 |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D.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
14.
《新时代·面对面》中说:“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发展时期,都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 |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D.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不相协调之间的矛盾 |
15.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 |
B.中共十三大 |
C.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五大 |
17.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组建火箭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等表述。这篇报道关注的是
A.中国国防的发展 |
B.中国海军的强大 |
C.中国陆军的改革 |
D.中国空军的建立 |
18.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一次国际会议的圆满结束。这次“会议”是
A.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
B.日内瓦会议 |
C.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
D.万隆会议 |
20.
“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他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他”应是
A.邱少云 |
B.黄继光 |
C.刘青山 |
D.彭德怀 |
22.
新中国成立之初,刘文彩是四川最大的地主,不久其田产被他的长工和其他无地农民分走。指导长工和其他无地农民分地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23.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经济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该海报主题解读正确的是


A.工作场景展现工人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 |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发展的环保观念 |
C.往来的船只表明交通运输体系完全建立 |
D.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格局已完全建立 |
24.
20世纪50年代,***提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农村实行了
A.打土豪,分田地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
D.农业机械化生产 |
26.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圆满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使命。以上表述有一处不是很恰当,不恰当的这一处是
A.大会召开的时间 |
B.大会召开的地点 |
C.大会通过的文件 |
D.大会完成的使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