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9006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有关“西方政治文明”的一组探究材料:
探究主题一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各篇目

——依据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编制
(1)上述材料反映《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侧重  于哪一方面?该法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何突出地 位?
探究主题二   英国的制度创新 该表是在“英国的制度创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2)有同学认为,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并说明 理由。
探究主题三    1787 年宪法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在中美两国由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了历史 舞台。然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美国后来居上,其成熟的宪政体系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 仿效;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为什么美国 能成功建立共和制度,而中国却一再出现专制复辟?人们不禁要追问:同途何以异归?
——《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
(3)材料中美国“成熟的宪政体系”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孙中山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体制“昙花一现,很快夭折”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2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頓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
3.
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从沉沦到复兴的艰辛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爆发的中英战争,中国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鸦片战争”,国外学术界在评论这场战争时,有的把它说成是单纯的“通商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
材料二《日本的今昔》

此画登在邵桓秋《抗建通俗面刊》上,左图的桑叶是中国,蚕是日本。
上图的鸡是中国,毛虫是日本。
注: 《抗建通俗面刊》是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刊物
材料三
 
(1)以上对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的哪一命名更准确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2)结合史实,为材料二中的图片撰写说明(包括两幅图的寓意、“今昔”变化原因等)。
(3)结合上面材料和图片,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
历史地图(示意图)包含有政治、经齐、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或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单选题(共16题)

5.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 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 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 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6.
十九世纪30年代初,英国工业资本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
B.当时议会中的议员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
C.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D.要求政府重视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
7.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简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8.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为德意志新皇帝,与执政了长达26年的德意志首相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其结果应是
A.联邦议会罢免俾斯麦首相职务
B.帝国议会调和国王与首相的矛盾
C.首相向帝国议会求助废黜国王
D.国王以合法的方式迫使首相辞职
9.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证明“弱国无外交”
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10.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1.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城市斗争
②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
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13.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政策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武力解决
C.推行“一国两制”
D.推动民众公投
14.
有史学家认为:在对外关系上,“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以下哪一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点
A.“不结盟”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
下图是1972年4月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CCAS)友好访华代表团制发的纪念章,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它鼓舞了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②反映了中美两国间关系的解冻
③体现出该组织鲜明的政治倾向 ④成为中关两国正式建交的标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
《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17.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18.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是
A.明朝前期B.明朝中叶以后C.清朝前期D.清朝中后期
19.
明清时期,在苏州和景德镇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依据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确立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20.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