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辽宁省大石桥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99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3/27

1.选择题(共1题)

1.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②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
③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④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⑤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⑥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A.①③⑤⑥④②B.①⑥②③⑤④C.③⑤④①②⑥D.⑥④②①③⑤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大约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在郴州旅店所写。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因坐党籍连遭贬谪,终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虚实结合,将楼台、津渡、桃源的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的实景有机地结合。
B.运用拟人手法,雾气弥漫,月色朦胧,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桃花源。
C.“闭”字准确而生动,衬环境之荒寂,避袭人之春寒,阻哀啼之杜鹃,挡落山之夕阳。
D.“砌”字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生动地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
【小题2】下阕中“此恨无重数”的“恨”有哪几重?请结合全词作简要概括。(3分)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文化经典阅读(6分)
(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4)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 ①道:同“导”,引导。
(1)在孔孟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2)孔孟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4.其他(共1题)

4.
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这是何人所说?在何时说过这段话?经过怎样?请简述。

5.(共1题)

5.
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一)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蕴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yíng)。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   ②  (形容十分贵重)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二)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④A古树枝头系挂着的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B夕阳西下的微风,C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D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这是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象!
(1)请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上正确的汉字。(1分)
(2)请在②处根据提示,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3)文段一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分)
(4)请在③处为加点字“挈”标注正确的读音。(1分)
(5)文句④处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1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其他:(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