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乐山市市中区九年级适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989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4/5/22

1.综合题(共3题)

1.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在三国的重大事件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三:下面是反映19世纪后半期日本社会面貌的几幅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所学史实,填出材料一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
(2)指出材料二中英、法、美三国实现“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三中图1、图2和图3所示 信息判断,它们分别反映了日本在当时采取的哪三项具体改革措施?
(4)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曾经,世界是“欧洲”的。一度,世界是“美国”的。又有人说,将来的世界是“新兴国家”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 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材料二: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材料三: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1500年,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花了99.4%的时间。然后到1750年,世界人均GDP达到180国际元,花了0.59%的时间。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世界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只花了0.01%的时间。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的250年——也就是在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材料四:近代以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1)指出材料一中欧洲通过哪些途径“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2分)
(2)材料二中分别在英国和法国首开先河的历史事件各是指什么?并各举 出一个代表人物。(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人类“在0.01%的时间里”创造了“97%的财富”的主要原因。(2分)
(4)概括材料四中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世界的主要原因。(2分)
(5)指出材料四中“群雄竞起”的含义。(1分)
3.
20世纪前半期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和创伤,进入21世纪,世界和平仍然只是个“看上去很美”的愿望。和平的一小步,总是那样来之不易。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1分)
【过去战争之殇】
项目
历时
参战国家
战争范围
卷入人口
参战人员
伤亡人员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400万km2
15亿
   0.7亿   
0.3亿 
3400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20万km2
20亿   
1.1亿
 1.9亿
4万亿美元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有哪些共同特点?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4分)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并多次公开否认侵略历史,声称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应当”。其言行受到了中、韩等亚洲国家强烈的抨击和严厉的谴责。
(2)历史不容篡改。请指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事件。后来日本又制造什么事件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2分)
【现代战争之因】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3)“奥德赛黎明”行动表明 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根据所学,列举20世 纪90年代末在这一因素主导下发生的地区战争。(1分)
【未来战争之思】
(4)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泥潭中再遭“停摆”打击,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乌克兰危机使美欧与俄罗斯的政治博弈进一步升级;中日钓鱼岛之争和南海问题日益突显。我们是走在摆脱危机的路上还是正接近另一场巨大危机的边缘?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

2.选择题(共16题)

4.
小明对中国古代史《灿烂的文学》进行专题复习时,罗列出下列著名的文学家,按照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东晋诗人陶渊明   ②战国诗人屈原   
③南宋诗人陆游 ④北宋词人苏轼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D.②④③①
5.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以来后,中国先后派遣了10余艘舰艇奔赴澳大利亚以西印度洋“疑似残骸”海域全力搜救。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中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哪一时期(  )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抗日战争D.新中国成立后
6.This is my mother. ______ is at home.
7.This is my mother. ______ is at home.
8.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B.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C.抵抗侵略、救亡图存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
右图中的标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一二九运动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D.台儿庄战役胜利
10.
下列四幅图中反映我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有(   )
A.①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11.选择正确的答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⑴Are you Mike?           {#blank#}1{#/blank#}    

⑵Good afternoon, Miss Li.  {#blank#}2{#/blank#}      

⑶This is my brother, Tim.   {#blank#}3{#/blank#}      

⑷She is my sister, Yang Ling.{#blank#}4{#/blank#}     

⑸Good evening.           {#blank#}5{#/blank#}      
A. Hello, Yang Ling.
B. No, I'm not.
C. Good evening.
D. Hello, Tim.
E. Good afternoon, class.

1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各民族共同发展
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D.西部大开发
13.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的浩劫
C.《九国公约》签订于1922年
D.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14.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改革开放伟大决策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5.
公元前453年,三名希腊贵族前往罗马考察,考察后他们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B.外邦人、奴隶无公民权
C.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D.雅典民主制是全民民主制
16.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blank#}1{#/blank#}(A.suí  B.suǐ)    放{#blank#}2{#/blank#}(A.zhàn  B.dìng)

停{#blank#}3{#/blank#}(A.zàn  B.zhàn)   击{#blank#}4{#/blank#}(A.xī    B.xí)

17.选词填空。

    欢呼    欢聚    欢笑    欢乐

小时候,在故乡的那条小河里,小伙伴们戏水时的{#blank#}1{#/blank#}声和抓住虾时的{#blank#}2{#/blank#},常常在我耳边响起,让我一直享受着当时的{#blank#}3{#/blank#}。直到现在,我仍然希望能和伙伴们{#blank#}4{#/blank#}在那条小河边。

18.选词填空。

合适    适合

①然而,要找到{#blank#}1{#/blank#}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②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赶路的人一定会找来{#blank#}2{#/blank#}的石头搭上。

开放    放开

③少年儿童就像阳光下{#blank#}3{#/blank#}的花朵。

④只要不{#blank#}4{#/blank#}手中木板,就不会沉下去。

连接    接连

⑤他{#blank#}5{#/blank#}翻了十几个跟斗,站起来时脸不红,心不跳。

⑥这座大桥是{#blank#}6{#/blank#}两个城市的重要通道。

19.
1933年,一位著名的记者游历了日本、苏联、德国和美国,写了以下四篇新闻报道。你认为不符合实情的一项是( )
A.军部支持下的广田弘毅内阁建立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美国在罗斯福领导下推行“新政”
D.希特勒上台,出任德国总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