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开封市九年级中招二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988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4/6/17

1.综合题(共4题)

1.
(4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造纸 图二活字印刷
材料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在木活字的基础上,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请回答
(1)请说出我国历史上对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做出贡献的两位人物的姓名。(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指出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分)
2.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早被打破的史实是什么?(2分)
材料二: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2)你认为表格中数据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三: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摘编自《国际商报》
(3)据材料回答我国政府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探究,你如何认识“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分)
3.
(5分)一位同学在学习日本历史的过程中,收集了如下资料,并绘制了年代尺。
请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

(1)标志日本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它的改革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哪一条?(1分)
(3)材料一中确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分别与年代尺中的哪两个年代相关?(2分)(4)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国内出现的危险倾向,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请举一例说明。(1分)
4.
(8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校八年级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①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 ②他们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国民政府前十年得到较快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表: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线图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选择说法正确的序号。(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分)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的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

2.选择题(共28题)

5.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下面的《鸦片战争形势图》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①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开放广州等地为通商口岸
③清政府赔款2100万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面四种情况,各自对应的层次是(  )

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④池塘.

7.
下图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A.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B.都重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
8.生物体内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有关器官排出体外的物质是(  )
9.
1924年5月,一位充满革命激情的学生在黄埔军校参加了开学典礼。下列场景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见到学校大门两侧贴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
B.在开学典礼上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讲
C.与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谈话
D.见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B.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C.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1.一种在干木材中生活的蠹虫,其细胞中的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12.
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中,下列重大事件与河南直接相关的是
①全面内战爆发 ②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③渡江战役 ④淮海战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3.人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  )
14.
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放整个海岸”是建国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C.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5.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
16.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请根据如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8.请根据如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9.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为了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我国制定和实施《863计划要》。下列哪些成就是在实施《863计划纲要》后取得的
①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②“嫦娥三号”登月成功
③研制成功“曙光2000”超级服务器 
④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⑤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水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⑤
20.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21.
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对于欧洲早期(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资金准备
①文艺复兴    ②新航路开辟
③“三角贸易” ④对外殖民掠夺   ⑤工业革命
A.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22.
著名学者钱乘旦指出:“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下列文献中体现了“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的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D.1787年宪法
23.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这些事件表明( )
A.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曙光B.资本主义的扩展与巩固
C.资产阶级革命开始D.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4.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
25.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战使世界各国人民饱受苦难,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
C.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之一,战后中国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障
D.战争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26.
20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记者在世界各地旅行并报道各国形势,他的报道中不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A.德国法西斯为实行法西斯专政,制造了“国会纵火案”
B.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了轴心国集团
C.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
D.美苏中英等国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7.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  )
28.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  )
29.
小丽同学在研究“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课题,她收集的下列资料中与研究课题无关的是
A.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B.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的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C.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欲望膨胀
D.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东欧和苏联经济发展停滞
30.
1942年10月,当一场战争在欧洲打的难解难分之时,***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卓有远见地指出这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完全证实了***的论断。这场战役行动是指
A.莫斯科保卫战B.中途岛海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
31.在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时,下列操作中不需要的是(  )
32.在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时,下列操作中不需要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