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时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请举一例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对这一著作的评价。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牛顿能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4)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一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时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请举一例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对这一著作的评价。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牛顿能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4)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2.
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填“A”,错误的填“B”)
(1)下列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系统简表,属于明朝的是B。( )

(2)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
(3)武昌起义之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就如南昌起义打响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4)下图海报通俗易懂地宣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 )

(5)1789年《人权宣言》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 )
(6)欧盟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的稳定,并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1)下列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系统简表,属于明朝的是B。( )

(2)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
(3)武昌起义之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就如南昌起义打响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4)下图海报通俗易懂地宣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 )

(5)1789年《人权宣言》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 )
(6)欧盟的成立,有利于欧洲的稳定,并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3.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二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是怎样实现的?结合史实分析1936年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二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是怎样实现的?结合史实分析1936年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
4.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扩张是世界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内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马克思
材料二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在三国的重大事件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美国、日本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指什么?
(2)近代社会表现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法治取代人治。请举出材料二中英、法、美三国实现“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的一个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这组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归纳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并从图中任选一位人物说说他们的主要贡献。
(4)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内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马克思
材料二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在三国的重大事件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美国、日本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指什么?
(2)近代社会表现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法治取代人治。请举出材料二中英、法、美三国实现“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的一个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这组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归纳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并从图中任选一位人物说说他们的主要贡献。
(4)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选择题- (共10题)
5.
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史迹 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 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关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虎门销烟 |
C.鸦片战争 | D.甲午战争 |
6.
《乡愁四韵》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令人回味无穷。“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历史上,造成台湾与大陆三次分隔的事件有
①荷兰侵占台湾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①荷兰侵占台湾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7.
“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 B.武昌起义 |
C.五四运动 | D.四五运动 |
8.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A.北伐战争、《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 |
B.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
C.重庆谈判、《辛丑条约》、七七事变 |
D.南京解放、《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 |
9.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展开战略反攻 | B.实施辽沈战役 | C.进行淮海战役 | D.发起渡江战役 |
11.
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B.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了绘画风格 |
C.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 | D.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
12.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成为被压迫人民的战歌,从法国传遍欧洲,响彻世界。我们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应该知道的历史是
A.英国宪章运动 | B.法国巴黎公社 |
C.俄国十月革命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13.
下表是一位世界历史名人的简历。据此判断,他的中文译名应该是
![]() | 姓名 | Franklin D. Roosevelt |
国籍 | 美国 | |
职业 | 政治家,演说家,总统,州议员,民主党领袖 | |
名言 | “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
A.华盛顿 | B.威尔逊 |
C.罗斯福 D. 杜鲁门 |
14.
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国民政府,主动宣布废除自1840年以来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举动的主要背景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 B.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
3.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0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