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C卷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961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6/28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地鲜明,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思的问题。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
——韦尔斯《世界史纲》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其中。
材料二   1858年4月、1900年7月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登载了题为《没有开花的中国佬》和《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同一时期,法国报纸也登载了题为《中国蛋糕》的绘画。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为何)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孙中山
(1)列举古代中国“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的表现。并指出罗伯斯庇尔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图。
(2)分析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概括孙中山为实现民族复兴提出的主张。
2.
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最主要地表现在使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过程中。”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四: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以往我们都是对其高度评价。但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考察,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后经过长期不懈的环境治理,才改变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在世界范围内,英国形成了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英国留给了值得人们深思的很多经验和教训。这对正处在工业化的当下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阅读材料一,结合鸦片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这段历史背景,说说推动近代中国经济向“工业化”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特点和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工业的特点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材料四中“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的观点。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中外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社会上先后产生了儒家、道家等学派,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天主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17—18世纪,崇尚理性的西欧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的神学。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也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每当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
归纳材料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论述。

2.选择题(共5题)

4.
(原创)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①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③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使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这表明()
①该规定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
②中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要真正发展中国工业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④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④
6.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7.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加强。为顺应这一趋势,中国实行的重大战略是()
A.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B.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各项活动
8.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