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私立新知双语学校2017届九年级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947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  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四:依法治国,就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写出材料一中《……》法律的名称,并分析该内容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宪法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法律文件相比性质有何不同。
(3)材料三中“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民主太少”的原因是什么?试举出一典型事例。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明民主法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5)请你为上述材料概括一个学习主题。
2.
二战后国际关系
材料一: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1)材料一表明二战后初期美国试图“挑起领导的担子”的含义。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垂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美国和苏联历史里有一段亲密期,列举相关史实。中国此时怎么处理苏美关系?
材料三: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周年的日子,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 (1972年)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2012年2月12日 《华盛顿邮报》
(3)材料三反应中美历史上哪个事件?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思考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呈现怎样的局面?二战后中、美、苏关系变化有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11题)

3.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这种情况最早出现于何时?(  )
A.北宋B.南宋C.明朝D.清朝
4.
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这与《马关条约》的哪项条款相关
A. 增辟通商口岸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5.
下列是小明同学制作的“社会生活变化”知识表,表中的★处应当填写 (  )
A.交通、通讯的发展B.社会习俗的变化C.文化生活新气象D.科学、思想和文化
6.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 (    )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D.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7.
下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行标志”
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的人有①奴隶  ②妇女  ③外邦人   ④儿童(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8.
14-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达•芬奇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B.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D.文艺复兴促进了大西洋沿岸的经济繁荣
9.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 “开拓了世界市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能为上述结论提供事实依据的选项有( )
①三角贸易  ②新航路开辟  ③工业革命
A.②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③
10.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1.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说明牛顿的发现 ( )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12.
有位西方学者把一战后的国际形势描述为“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应这一特点的是 (   )
A.经济危机的爆发、持续B.德意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13.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属于欧盟,颁奖词称欧盟在过去60年中促进了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以下关于欧盟的内容错误的是(   )
A.1991年正式成立B.由欧共体发展而来
C.统一使用欧元D.成立目的提升经济,提高政治地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