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940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7

1.综合题(共3题)

1.
政权建设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古今中外莫不重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那闪光的大旗面前,大清龙旗显得那么古旧;在近代资产阶级议会面前,军机处已显得那么落伍。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古代雅典在谁当政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与雅典相比,秦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2)《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所宣传的共同思想观点是什么?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通过哪一革命实践试图建立这样的国家?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至为完美的国家"不能实现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4)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倡“法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举措体现了材料四作者的观点?
2.
机遇稍纵即逝,放眼世界今天很多***马哈蒂尔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
(5)材料五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中国抓住这次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3.
工业化是近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进程充满艰难曲折,带来无限生机,也带来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1913年进口洋纱数量指数定为100,那么,1914年一1916年则降到95.3,1917—1919年更降为59.2.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41.3家,1916—1920年达到年均124.6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创造性地使用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项目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30
3550
26.78
7300
1940年
1830
16600
39.54
9550
增幅(%)
326
368
48
31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3)为改变材料三中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为迅速实现工业化,我们党曾急于求成,走了弯路。如图所示是新中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宣传?
材料四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4)举出苏俄的一个事例来论证“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南方谈话的内容与中共十四大哪一重大决定相一致?

2.选择题(共15题)

4.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热潮,传统文化成为流行。如下图文字的文学体裁是(  )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
5.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B.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
C.明朝时,设台湾府管辖台湾岛D.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6.
清朝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有“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比喻清王朝扼杀人才,到处死气沉沉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兴文字狱B.科举制度C.军机处的设立D.八股取士
7.
下列古代史实或措施,能直接促进中外交流的有(   )
郑和下西洋   ‚设立驻藏大臣  ƒ创立行省制度   ④张骞出使西域
A.‚B.‚ƒC.ƒ④D.④
8.
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大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A.郑成功B.郑和C.戚继光D.康熙帝
9.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体现“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
在抗日战争的一次战役中,参战官兵与群众提出了“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水塔,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电线杆,彻底破坏路基”的战斗口号,就此推测该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平型关大捷D.百团大战
11.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中朝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B.联合消灭韩国
C.要建立亚太地区的新秩序D.在美苏之间建立第三种力量
12.
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A.经济特区B.特别行政区
C.民族自治区D.沿海经济开放区
13.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是(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美联合公报》签署并发表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
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更透彻。可以采取下列史观,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历史现象是
A.古代科技发展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郑和下西洋
15.
(题文)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山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是源于(   )
A.“光荣革命”的胜利B.工业革命的进行
C.《权利法案》的颁布D.实现国家真正独立
1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巨大的浪花。“浪花”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A.建立的社会制度
B.革命进行的方式
C.人民群众的参与
D.旧统治的结束
17.
今天,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里,珍藏着一份记录了二百多年前法国革命理想的文件,它被历史学家称为“新制度的准生证书”。与该文件的内容相符的是(  )
A.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B.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C.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D.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
18.
罗斯福新政时期工程规划署印发了一张海报《工作付酬的美国》,这宣传的是新政的哪一项措施?( )
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农业C.兴办公共工程D.对工业的调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