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分层测评: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8613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7

1.综合题(共2题)

1.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
(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确立于何时?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

2.判断题(共1题)

3.
下列文字是马小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司”,使君权空前加强。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视。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以侦缉官民言行。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③为加强文化专制,采取“焚书坑儒”措施,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

3.选择题(共13题)

4.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
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
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5.
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明太祖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6.
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7.
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8.
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策问
C.《老子》
D.“四书”“五经”
9.
下列不属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A.设立锦衣卫
B.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C.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D.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10.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秦在中央实行郡县制
B.唐在地方推行三省六部制
C.元在中央设行中书省
D.明在各省设“三司”
11.
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汉朝B.唐朝C.明朝D.隋朝
12.
明朝建立于
A.1366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
13.
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4.
下列有关科举制度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
A.武状元B.进士科C.殿试D.八股文
15.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182.6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A.苏州
B.南京
C.松江
D.景德镇
16.
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