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技术条件。(2分)
(2)历史学家梁启超在谈到中国的对外关系时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结合所学回答,与明朝前期相比,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二中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怎样被英国打破的?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2分)
(4)“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请写出两例中国在19世纪的重大探索活动。(2分)
(5)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指出材料二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技术条件。(2分)
(2)历史学家梁启超在谈到中国的对外关系时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结合所学回答,与明朝前期相比,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二中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怎样被英国打破的?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2分)
(4)“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请写出两例中国在19世纪的重大探索活动。(2分)
(5)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指出材料二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2分)
2.
孙中山、***、邓小平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三大伟人,他们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次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6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将举办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材料二:***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致认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一地区爆发并取得胜利?(2分)
(2)材料二所提的道路是什么?(2分)该道路的起点是什么?(1分)最终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1分)
(3)我国改革开放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3分)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材料一:2016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将举办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材料二:***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致认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一地区爆发并取得胜利?(2分)
(2)材料二所提的道路是什么?(2分)该道路的起点是什么?(1分)最终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1分)
(3)我国改革开放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3分)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3.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
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谁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1分)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2分)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3分)
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谁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1分)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2分)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3分)
2.选择题- (共14题)
7.
1937年7月7日,日本驻扎在北平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获得在北平驻屯军队是在哪一场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 B.抗日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军 |
C.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 D.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
9.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如图是其曲折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C.国民党发动内战 |
D.辛亥革命的爆发 |
11.
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它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14.
下图是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趋势图。图中专利数在1760—1825年的快速增长与什么事件有关?


A.率先开辟新航路 |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C.工业革命 | D.三角贸易 |
16.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
B.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
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
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