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9题)
3.
“蒋廷黻指出: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材料强调当时的中国
A.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
B.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
C.观念陈旧盲目自大 |
D.皇权膨胀文化专制 |
4.
辛亥革命后,帽子销量突增,“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习俗变迁 |
B.生活水平提高 |
C.思想解放有限 |
D.民众追赶潮流 |
6.
报纸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所示报纸中,你能获得的恰当信息是〔 )


A.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
B.平津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
D.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
7.
1895年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觉醒。这个阶层的一些人己经开始认识到整个国家出了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材料中“整个国家”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B.日本割台湾等领土 |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D.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
8.
马克思在评述某次列强侵华战争时指出:“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材料中“俄国的好处”主要指
A.攫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
B.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C.大量出口鸦片和棉花到中国 |
D.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的领土 |
9.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 ”这说明( )
A.列强已取得在华的驻军权 |
B.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 |
C.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 |
D.李鸿章不承认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 |
10.
基辛格曾评论说,“任何研究军事的人都不会想到,刚打完内战,瑞息未定,主要靠缴获国民党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人民解放军居然敢和一支有核武器的现代化军队作战。…尽管战争打完后中国已是筋疲力尽,但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换了崭新的面貌。”基辛格评论的“战争”是
A.北伐战争 |
B.抗日战争 |
C.解放战争 |
D.抗美援朝 |
11.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 “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和供给制,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中共中央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B.恢复被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
C.结束人民公社体制 | D.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
12.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以下史实中,印证了材料主旨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C.中国重返联合国 | D.尼克松展开访华之旅 |
15.
《全球通史》说:“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因而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材料强调牛顿的发现(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B.是经证实的宇宙规律 |
C.打破了神学的禁锢 | D.催生了欧洲近代科技 |
16.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
17.
罗斯福总统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评价说:“(这次战役)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罗斯福评价的是( )
A.不列颠之战 | B.莫斯科保卫战 |
C.斯大林格勒会战 | D.中途岛战役 |
18.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 B.9・11恐怖袭击事件 |
C.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