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4)归纳材料三、四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三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4)归纳材料三、四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在战争期间,朱元璋就多次下令在其控制的区域内“籍户口”。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作用。
材料: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在战争期间,朱元璋就多次下令在其控制的区域内“籍户口”。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摘编自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法西斯势力不断增长,国际和平反战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于1927年,由共产党人巴塞、作家罗曼·罗兰和高尔基、宋庆龄等国内外爱好和平人士发起。1932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题为《经济抵制》的讲话中呼吁,美、英、德、法四国政府应当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英国的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甚至发起了组建志愿军的活动,他们意图在中日军队之间构筑人墙,从而制止日军的侵略。
1929年7月,在宋庆龄女士的努力下,上海的反帝大同盟首先成立,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和哈尔滨反帝大同盟。绥远的反帝大同盟在1932年建立。同盟在成立后,出版《血腥》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3年建立了“抗日救亡会”,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赞扬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等。1933年初,成立归绥中心县委,主要活动有“一、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抓住时机开展兵运;三、在农村建立革命武装。同盟的一部分成员成立了文艺同人团体“塞原社”,塞原社在《塞原》、《新绥远》等刊物上,刊登有关介绍新诗歌运动的文章,同时也积极地呼吁人们抗日救亡、反帝反战。
(1)根据材料,概括绥远反帝大同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绥远反帝大同盟成立的主要原因。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法西斯势力不断增长,国际和平反战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反对帝国主义大同盟于1927年,由共产党人巴塞、作家罗曼·罗兰和高尔基、宋庆龄等国内外爱好和平人士发起。1932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次题为《经济抵制》的讲话中呼吁,美、英、德、法四国政府应当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英国的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甚至发起了组建志愿军的活动,他们意图在中日军队之间构筑人墙,从而制止日军的侵略。
1929年7月,在宋庆龄女士的努力下,上海的反帝大同盟首先成立,随后又相继成立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和哈尔滨反帝大同盟。绥远的反帝大同盟在1932年建立。同盟在成立后,出版《血腥》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3年建立了“抗日救亡会”,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赞扬中国共产党以及工农红军等。1933年初,成立归绥中心县委,主要活动有“一、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抓住时机开展兵运;三、在农村建立革命武装。同盟的一部分成员成立了文艺同人团体“塞原社”,塞原社在《塞原》、《新绥远》等刊物上,刊登有关介绍新诗歌运动的文章,同时也积极地呼吁人们抗日救亡、反帝反战。
(1)根据材料,概括绥远反帝大同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绥远反帝大同盟成立的主要原因。
4.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帝(刘秀)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两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其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光武帝(刘秀)的监察举措。
材料 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帝(刘秀)特诏御史中丞(原隶属御史大夫)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两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犯法者,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其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复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这样,东汉就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监察举措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光武帝(刘秀)的监察举措。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教条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材料 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教条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发展模式与自主选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18题)
6.
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
A. 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 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 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 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A. 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 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 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 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7.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
B.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 |
C.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
D.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
8.
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
B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定1787年宪法 |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 |
C |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
D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
A.A |
B.B |
C.C |
D.D |
9.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
C.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
10.
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
A.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
C.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
D.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11.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
12.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13.
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
B.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
C.香港不是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
D.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
14.
1989年7月,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唐纳后来在与莫斯科讨论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时得出结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这表明
A.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误会产生的偶然事件 |
B.古巴导弹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 |
C.美国寻求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美苏关系僵局 |
D.美苏就古巴危机事件中的错误行为已经达成谅解 |
15.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
B.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16.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
17.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18.
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 西班牙 | 英国 | 荷兰 | 法国 |
倍数 | 4.2 | 3 | 2.6 | 2.2 |
A.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
B.商业革命影响深刻 |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经济水平决定物价 |
19.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机器大工业生产 |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20.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
21.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
22.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
23.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