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等三校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8080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1)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2.单选题(共8题)

4.
下表为“清初直隶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丁别
丁数

土地(亩)

丁银

100亩以上
67
1.9
18731
30.0
12.22
2.7
60~100亩
67
1.9
4929
7.9
20.02
4.5
30~60亩
316
9.1
12804
20.5
69.75
15.5
10~30亩
1131
32.5
20064
32.1
154.15
34.3
10亩以下
1251
36
5934
9.5
128.43
28.6
0亩
848
18.8
0
0
64.73
14.4
总计
3480
100
62462
100
449.3
100
 
A.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已不重要
B.清初人口剧增使人地矛盾尖锐
C.土地兼并使赋税收入明显失衡
D.清初的丁银制度负担严重不均
5.
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
年份
1534年
1580年
1635年
1751年
比价
1:6.3
1:5.5
1:10
1:14.6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C.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6.
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7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B.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
C.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
D.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7.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8.
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9.
1684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1685年,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
A.康熙帝全面放弃传统闭关锁国政策
B.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D.满清王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10.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11.
明初在许多地方设立官窑,又派宦官前往督造。嘉、万时,景德镇陶瓷业开始出现“官搭民烧”,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籍游民。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3.选择题(共1题)

12.My favourite season is summer.      

I like to {#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