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年高三4月高考模拟(二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8022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混乱的世纪)

简单地说,这个世纪是在全球秩序大乱中落下帷幕。这种混乱现象,性质不明确,控制无方法,止息更遥遥无期……于是世纪末的人类,只好在弥漫全球的一片迷雾中摸索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个千年纪元的开始。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问题:
(1)概述“这个世纪”中“混乱现象”的表现。
(2)为什么霍布斯鲍姆说这个世界的混乱现象是“性质不明确,控制无方法”?
2.
(陈煦元发家)

陈煦元(1821—1889),世居湖州南浔镇,当地望族。咸丰初只身来沪,居沪数十年,精通外国语,加工辑里(地名)湖丝,专销国外,成为沪上最早的丝通事(中间商)之一。此后,多业并举,成为享誉沪上的浙商巨贾。陈氏性慈善,好施予,卒之日,民相约诣庐拜奠,不下数百人,其生平事迹,经当地上报,光绪帝批准,列入原籍府县志书。

——《上海县续志》

问题:
(1)简述陈煦元只身来沪,很快发家的主要有利条件。
(2)当时,陈煦元还可能投资哪些有利的行业?请举一例,说明理由。
(3)陈煦元死后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礼遇?
3.
(孔子地位的变迁)

历史上,孔子的面孔曾被涂来抹去,一会儿是红脸圣人,一会儿是白脸奸人,有时候还成了花脸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又成了鼻子上点了白点的丑角叫人觉得滑稽。像先秦的古书里,孔子是个道德思想家,他的话既亲切又有学问,像个老教授;可汉代神秘主义兴起之时,孔子就有些玄乎了,在谶纬书里,他好像一个浑身充满了巫师气味的预言家;唐、宋以后,孔子恢复了正派人的身份,地位越来越高,好像是拯救灵魂的神祗,他那些平常的话也变得玄乎起来,好像充满了哲学、心理学知识;可是到了“五四”时代,他又仿佛成了阎罗殿中的总头领,把“吃人的礼教”当锁链拴着人的手脚脖子往死路上领。现在可好,孔子又成了中国文化的总代表,越捧越高,曲阜衍圣公府大兴土木,阙里宾馆富丽堂皇,又是祭孔,又是观礼,外带演剧拍电视,好像孔圣人荣归故里又复生于世了。

——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

问题:
(1)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2)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怎样看待20世纪以来孔子“形象”的变迁?
4.
(古代的人口统计)

人口数据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本国情。下表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只是相对的,但它依然能透露出2000年来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

时间

户数

人口数

出处

公元2年(西汉刘衎元始二年)

12,233,062

59,594,978

《汉书·地理志》

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2,459, 840

16,163,863

《晋书·地理志》

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

8,907,546

46,019,956

《隋书·地理志》

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914,790

52,910,390

《通典·食货七》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3,430,322

59,848,964

《元史·世祖本纪》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10,654,362

59,783,305

《明实录》等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23,600,000

《清实录》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东华续录·乾隆》

 

问题:
(1)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呈现的特征是什么?
(2)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表中人口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表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只是“相对”的?

2.单选题(共27题)

5.
下表是古代某部法律条文的节选,它诞生于古代
A.希腊
B.巴比伦
C.罗马
D.印度
6.
古罗马在国家非常时期会任命拥有绝对决定权的独裁官,原本任期6个月,但后来凯撒却成了终身独裁官。这表明此时古罗马
A.帝国体制建立
B.共和政体衰落
C.法治精神瓦解
D.公民力量式微
7.
某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时演说“即便合众国不是个名符其实的政府,而是仅具契约性质的各州联合;但就算是一个契约,难道它可不经全体缔约者的同意,就被取消吗?……没有一个州可仅依自己的想法就合法脱离联邦,……从宪法和法律的观点,联邦是不可分裂的。”这位总统是
A.华盛顿
B.林肯
C.威尔逊
D.罗斯福
8.
“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费应以万万为断”,清廷要求李鸿章以此为底线开展的外交活动是,商订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
《每周评论》曾呼吁“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当时中国人“站起来直接解决”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五四运动
10.
“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这次叛乱(二·二六事变)不外乎是极端民族主义制造的一次大屠杀,但苏联人却预测这次叛乱将导致向中国的扩张。”从事实看,“扩张”最先体现在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1.
“蒋介石野蛮地、出其不意地以流血的行动反对他先前的共产党盟友,结束了这一联盟。”该“联盟”结束于
A.1921 年
B.1926年
C.1927年
D.1937年
12.
有学者指出,上海有一种“缝隙效应”。晚清时,章太炎、邹容在租界宣传革命;民国时,满清遗老又在租界里按照清朝纪年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在租界召开了党的一大、二大。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上海
A.走在现代化前列,变革意识强
B.市政管理失序,各种势力角逐
C.租界与华界并存,为各种势力活动创造条件
D.帝国主义势力较多,相互掣肘存在管理真空
13.
某德国领导人说:“谁若是破坏、诽谤或中伤舒曼计划,谁就不是德国的好公民。”由此可见,该领导人
A.支持法德和解
B.反对法德和解
C.赞成西欧联合
D.赞同和平协商
14.
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他为新大陆带去了启蒙思想和天主教,也带去了麻疹、破伤风、伤寒、白喉、天花等疾病,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土著人口死亡。此段话的错误之处是
A.时间
B.地点
C.人物
D.影响
15.
一位外国人的中国见闻中,提到繁忙的泉州港;南方人称北方为“契丹”,北方人称南方人为“蛮子”;主要道路一边铺有石头,一边不铺石头,因为“大汗的驿卒要骑在马上跑得迅速,不能走石头路”。这位外国人应是
A.遣唐使吉备真备
B.商人马可·波罗
C.传教士利玛窦
D.使节马戛尔尼
16.
观察下图,创作该画册是为
A.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B.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
C.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
17.
口号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按照流行的先后秩序,排在第二位的
A.“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D.“贫雇中农团结紧,消灭地主阶级做主人”
18.
下图是某中央银行总部大楼前的货币徽记的雕塑,它坐落于
A.纽约
B.伦敦
C.布鲁塞尔
D.法兰克福
19.
明末许大受认为,“(夷技)纵巧何益于身心?今按彼自鸣钟,不过定刻漏耳,费数十金为之,有何大益?”造成此认识的根源在
A.儒家文化根深蒂固
B.天朝上国孤芳自赏
C.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D.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20.
“如果冷战世界明确的观点是‘分裂’,那么全球化明确的观点就是‘整合’。冷战体制的象征是高墙,它把每个人都分割开来。全球化体制的象征是环球信息网,它把每个人都联系起来。”该论断的主旨是
A.批评冷战带给现代世界的影响
B.阐释全球化改变战后世界格局
C.肯定战后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
D.指出是全球化彻底终结了冷战
21.
十三世纪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部分民众,经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媒介,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其主要方式是
A.透过贸易接触
B.迫于军事征服
C.慑于外交压力
D.利用物质引诱
22.
《隋书》记:“梁初,……交州、广州之城全以金银为货。”又记:“(北)周时,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据此推断,下列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五代时期,中国金银产量可观
B.南北朝时期,中国金银产量可观
C.五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达
D.南北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达
23.
据史载:清朝入主中原后,非常重视土地勘测,每当农闲时节,由官府派人逐次丈量,造册登记。清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鼓励农业生产
B.关心粮食供应
C.重视政府税收
D.促进边地开垦
24.
十七世纪的欧洲新旧教对立严重。当时日耳曼新教牧师托玛修出版《论旅行利弊四十二点》,宣称旅行会带回外国的坏思想,腐化我们的宗教。他尤其劝告年轻人切莫到某些“危险的地区”去。托玛修认为的“危险的地区”是
A.瑞士
B.法兰西
C.英格兰
D.德意志
25.
启蒙思想家经常喜欢自称“哲人”,这个与启蒙运动精神相连的词汇表明,他们
A.相信自然科学
B.批判宗教信仰
C.喜欢探讨思辨
D.推崇理性主义
26.
劳合·乔治曾说:“我强烈反对把更多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这里的“某个其他国家”暗指
A.法国
B.美国
C.俄国
D.英国
27.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认为威尔逊“谈起话来像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劳合·乔治”。在他眼中威尔逊
A.比劳合·乔治更伟大
B.比劳合·乔治更可怕
C.和平主张不可能实现
D.打着和平幌子,谋取霸权
28.
当交战双方战得难解难分时,美国将军潘兴(1860-1948)率军赶到法国,喊出“我们来了!”,表达了美国报答法国帮助其独立之恩,这也是美国成为世界巨强的第一声呐喊。潘兴率军赴法,是为参加
A.克里木战争
B.南北战争
C.普法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9.
1945年7月,在波茨坦会议期间,某国将领曾有如下记载:“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苏联参与对日战争了……因为我们手里已握有筹码,足以替代苏联的力量了”。文中所说的“筹码”是指
A.原子弹
B.导弹
C.美元
D.黄金
30.
某学生社团为历史课本剧《贞观之治》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合理的是
A.削藩推恩,魏徴谏诤
B.首创科举,开科取士
C.重文轻武,变法改制
D.睦邻西南,文成和亲
31.
若要探究秦朝设立郡县,以下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A.《史记》的记载
B.秦简的记录
C.民间的传说
D.史家的著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