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时代的商品经济,在消费结构内部,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消费结构“畸形病态”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消极影响?材料二谭嗣同谴责那些自苦其身、以剥削农民为务的老财主,说他们“宁使粟红贯朽,珍异腐败,终不以分于人”。这种结果是愈俭则愈陋,民智不兴,物产凋敝(《仁学》)。认为兴办新式工商业,采用先进技术,产品日多,财富日丰,那种“人人俭而人人贫”的局面就结束了。
严复《原富》按语:“今使一国之民,举孜孜于求富,即富矣,又不愿为享用之隆,则亦敝民而已。……是故理富之术,在一国之母财(积累)支费(消费),相酌剂为盈虚。”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两人的消费观。材料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史官往返于神事与人事之间。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魏晋时期著作官制确立,修史机构、组织编制、撰注制度均已形成,经过唐太宗的改革,别置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置兼修国史、直馆等史职,另设起居郎、金人记事记言,集注起居,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
——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l)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美国总统约翰逊上台后,妄图用“逐步升级”战略取代“特种战争”战略,以挽救败局。1964年8月2日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后派飞机对北越义安、清化、鸿基等地进行连续轰炸,从而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威胁到中国的安全。8月29日***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越南南方人民再次发动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攻占敌人据点的战役。从1965年起,美国派地面部队直接投入越南南方战场。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防御状态。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900-2000)》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争政策转变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战争政策变化对美国的影响。
材料侯德榜(1890年-1974年),1921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永利制碱公司技师长,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
1933年撰写《纯碱制造》一书,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深远影响。20世纪3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南京铔厂,这个厂连同永利碱厂一起,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基础,培养出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和同仁们拒绝与日本“合作”,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抗战。1938年,筹办四川碱厂。40年代,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侯氏制碱法”,由于战争和政局混乱,没有条件继续实现工业化。
50年代,发明制作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大面积推广且实现了工业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侯德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侯德榜50年代发明的新工艺得到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8题)
A.未能随帝国的扩张而适时调整 | B.某些理念具有普世的永恒价值 |
C.坚持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原则 | D.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 |
A.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 B.标志着***思想成熟 |
C.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 | D.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
B.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
D.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
A.领土主权受蕃商严重侵犯 | B.朝廷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
C.外贸发展瓦解了市坊制度 | D.海陆“丝绸之路”繁盛 |
A.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 B.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 |
C.斯大林模式成效显著 | D.科教兴国战略已全面施行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 B.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
C.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 D.经济改革在探索实践中发展 |
A.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 B.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 |
C.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 | D.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