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8018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龙与狮对望的世界
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对大清国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龙与狮对望的世界”。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

问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当时世界形势,选择恰当视角谈谈你对这封信件出现不同“译本”的理解?
2.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及思考英国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之后不久便成为了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万人增加到1851年时的30万人,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阅读以下一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摘自1842年所出版的杂志文章

材料二 
死亡的平均年龄
分布地区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撕
55
37
25
工业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1843年,创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统计结果

材料三  “英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甚至是伦敦,都可能没有像曼彻斯特一样,展现出如此显著、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工厂。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1852年,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摘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四  “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摘自1868年发表的杂志文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曼彻斯特市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材料三中“曼彻斯特人”主要指哪个社会群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就材料三中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以上“社会问题”以及“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因素”的认识和思考。
3.
词义释史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口语中burg,意为“城、镇”;德语中burg,意为“带围墙的地方”;英汉词典中burgher\burgeoisie分别解释为“公民、市民”,“资产阶级”。

——摘自《百度翻译》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  “德先生”,意译是“民主”,其英语单词Democracy音译的第一个字,来源于希腊语。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附注: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选举代表掌握国家决策权力,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的权利上。)

——摘自《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请从词源角度思考,你对早期资产阶级的来源有什么新的认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共24题)

4.
《世界文明史》写道: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杜绝了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5.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 德国君主立宪制
C. 美国总统共和制
D. 法国共和制
6.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7.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 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 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 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 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8.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9.
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下图为一幅创作于1916年的政治漫画,名为“水中捞月”。图中一人身上捆绑绳索,悬在半空,试图捞取水中的“月亮”。绳索的一端固定在非常危险的悬崖上的一棵小树上。结合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能够说明该漫画寓意的是
A.既隐喻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又反映了帝制思想的顽固
B.既隐喻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又反映了民主思想的追求
C.既昭示复辟帝制的野心又预示了复辟帝制的结局
D.既昭示复辟帝制的野心又揭示了复辟帝制的手段
11.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 )

A. 鸦片战争前   B. 19世纪四十年代
C.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 19世纪九十年代
12.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 维新变法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3.
《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其正确含义是
A.资本主义发展进步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B.随着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
C.落后地区受到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主动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14.
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①明州
②扬州
③杭州
④泉州
⑤广州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5.
写春联、对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通过电视向全国的观众征集春联对句,引起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获奖作品如:“春晚迎春春不晚”、“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等。从历史的角度看
A.作品古意新思注入时尚元素,突出了文化的时代性
B.活动提高了媒体收视率,却否定了文化的传承性
C.活动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强调了文化的先进性
D.活动以传统习俗与传媒结合,弘扬了文化的民族性
16.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7.
某人在航海日记中记述:“1520年11月28日,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据此,你判断此人属于谁的船队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18.
有西方史学家建议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一中古一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该建议旨在强调()
A.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B. 资本主义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D.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19.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
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批判神权统治
C.与上帝直接对话
D.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20.
俄国革命家赫尔岑曾说:“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卢梭所痛斥的“这种人的文明”是指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封建的等级制度
C.天主教会教权统治
D.西方的殖民侵略
21.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文官体制
④活字印刷术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的具体体现
A.使用汉语
B.采用汉姓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与汉族贵族联姻
23.
历史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评论中的“他”是指何人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袁世凯
D.彼得一世
24.
1860年代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这么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质造就了拿破仑的权势。但是,拿破仑的权势却也扼杀了大革命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质”。对此论断评价最准确的是
A.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评价前后不一,观点矛盾,不足采信
B.托尔斯泰的观点充满了文学家的浪漫情怀,但仍可采信
C.托尔斯泰针对拿破仑给予不同的评价,看似矛盾,但仍可采信
D.托尔斯泰说拿破仑的权势是时代造就,符合历史事实,仍可采信
25.
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
26.
如下图所示,最早与徐光启一起将其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传教士是
A.马戛尔尼
B.南怀仁
C.汤若望
D.利玛窦
27.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D.法国共和制

3.选择题(共2题)

28.

听爷爷讲,过去我家门前是一条{#blank#}1{#/blank#},晴天走{#blank#}2{#/blank#} ,雨天过{#blank#}3{#/blank#} 。现在修成了{#blank#}4{#/blank#} ,宽敞又干净。


29.***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