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论》,认为:“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1)材料一中山县有朋的“利益线”理论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日本“实与李鸿章一人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基于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论》,认为:“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山县有朋意见书》第197页
材料二:“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梁启超:《李鸿章传》
问题:(1)材料一中山县有朋的“利益线”理论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日本“实与李鸿章一人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基于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2.
哥伦布远航
某校一历史兴趣小组,以“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为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其探究的部分成果:

问题: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你的结论和理由。
(2)若继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你准备进行哪些探究,其结论是什么?
某校一历史兴趣小组,以“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为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其探究的部分成果:

问题: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你的结论和理由。
(2)若继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你准备进行哪些探究,其结论是什么?
3.
大西洋时代
近代以来有关“世界重心转移”的话题常成为人们热门话题。早在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以“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作为人类文明流变之轨迹……从16世纪开始人类迎来了“大西洋时代”。在“大西洋时代”,欧洲及北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与演进,随后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问题:
(1)“大西洋时代”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层面?请各举一例说明。
(2)你怎么看待西奥多·罗斯福对人类文明演变进行这样的划分?
近代以来有关“世界重心转移”的话题常成为人们热门话题。早在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以“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作为人类文明流变之轨迹……从16世纪开始人类迎来了“大西洋时代”。在“大西洋时代”,欧洲及北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与演进,随后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问题:
(1)“大西洋时代”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层面?请各举一例说明。
(2)你怎么看待西奥多·罗斯福对人类文明演变进行这样的划分?
4.
世界经济体系
材料一:世界经济体系并非总是处于静止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倾向于获取更大的空间。从16世纪开始,首先成为依附性地区的是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部分地区和西非的一些地区,后来,这个行列不断地扩大。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世界经济体系并非总是处于静止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倾向于获取更大的空间。从16世纪开始,首先成为依附性地区的是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北美洲部分地区和西非的一些地区,后来,这个行列不断地扩大。
——(美)皮特·N.斯特惠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 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问题:(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7题)
5.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
B.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 |
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
8.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托克维尔评说的美国精神与形象主要源于
A.联邦制原则 |
B.中央集权原则 |
C.两党制原则 |
D.分权制衡原则 |
10.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解释是
A.西方***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
11.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
B.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
C.外国商品滞销 |
D.清政府仍闭关锁国 |
1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13.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相反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这一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
B.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
C.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
D.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
15.
凡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为改革论的学者,一般认为上述改革的共同点是
A.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 均主张“中体西用” D.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A.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 均主张“中体西用” D.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16.
下列表格中是某项(交易品)输往某一地区的统计数字。此(交易品)最有可能是
输入地区 | 1451~1870年的总量 |
英属北美洲 | 399,000 |
西属美洲 | 1,552,100 |
加勒比海区 | 3,793,200 |
巴西 | 3,646,800 |
总计 | 9,391,100 |
A.奴隶 |
B.烟草 |
C.白银 |
D.茶叶 |
17.
观察世界人口(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00年)图,对该图解释最准确的是


A.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人口数是平稳的 |
B.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人口激增 |
C.早期社会人口统计时存在一定缺失 |
D.工业社会的到来使人口数加速增长 |
18.
据蒋孟引《英国史》载: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这一记载表明
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 |
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
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巨大就业机会 |
19.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
20.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21.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 D.社会结果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
22.
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
B.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
C.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
D.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
24.
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时指出:“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某地”当指
A.西班牙 |
B.意大利 |
C.英国 |
D.法国 |
26.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 B.介绍研究西学 |
C.宣传民主政治 | D.传播社会主义 |
27.
美国学者肖尔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日本人相对迅速取得成功,主要不应归功于外因,……应该从其内部特点去寻找原因。”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黑船事件”构成明治维新主因 |
B.岛国的小国特征催生明治维新 |
C.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情况特殊 |
D.西方的力量太过强大惊醒日本 |
29.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这里的“第二次”是指
A.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
B.火药传到欧洲 |
C.中华文化泽被东西 |
D.早期西学东渐 |
30.
有些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是
A.进行对外战争 |
B.建立第一帝国 |
C.颁布《民法典》 |
D.打退反法同盟 |
31.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3.选择题- (共5题)
35.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
①使中国走向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达到历史最高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