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新约运动》等
材料二 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个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比(比利时)国人民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也才放弃”。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革命外交”策略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2.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
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
3.
下表为国民革命时期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据此可知
省份 | 1926年6月 | 1927年6月 | ||
会员数(人) | 占全国百分比(%) | 会员数(人) | 占全国百分比(%) | |
广东 | 647766 | 66.0 | 700000 | 7.6 |
湖南 | 38150 | 3.9 | 4517140 | 49.4 |
湖北 | 4120 | 0.4 | 2502600 | 27.3 |
江西 | 1153 | 0.1 | 382617 | 4.2 |
河南 | 270000 | 27.5 | 245500 | 2.7 |
A.地域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迅速 |
B.湖北的政治环境一度比较宽松 |
C.广东农会对北伐的反应较为理性 |
D.湖南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区域 |
4.
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A.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
B.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
C.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
D.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
5.
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
A.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 |
B.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 |
C.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 |
D.党内普遍认可***的做法 |
6.
1927年7月***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这些意见和决策
A.初步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 |
B.促进了国民革命的新发展 |
C.贯彻了八七会议的新方针 |
D.标志着革命重心转入农村 |
7.
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 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雇农 | 合计 |
占农村总户数/% | 3.5 | 6.4 | 19.6 | 70.5 | 100 |
占农村总土地/% | 45.8 | 18.5 | 17.3 | 18.4 | 100 |
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 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8.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随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材料反映了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
B.国共对峙进一步加剧 |
C.建设新型的基层民主 |
D.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 |
9.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
B.坚持“城市中心论” |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
10.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
B.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 |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