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云南卷)历史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7358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5/7/30

1.综合题(共3题)

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岷江上游地势陡峻,流至成都平原,水流突然减速,挟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逢雨季,江水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李冰在岷江中游江水从山区转入平原的灌县一带,建筑阻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蓄水用于灌溉,外江泄洪排水,调节水量。……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1)材料一中的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区域,请写出字母A和C所代表的区域文明的名称。(2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水利工程?根据材料说出该工程的建成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3)列举一例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史实,并谈谈从材料三中得到的启示。(4分)
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清政府议和大臣与英方代表在南京下关静海寺谈判时,英方代表态度凶恶蛮横,动辄扬言开炮攻城,威胁恫吓。清政府代表昏庸无能,一听到英军要开炮,马上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雄辩地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指出“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
材料三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十分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临时修改了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他诚恳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应团结起来,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周恩来的发言,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谈判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最终签订了什么条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外交要求?在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中国国内爆发了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2分)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统治者如果不以法律而是以他的意志作为统治的准则,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动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财产,而是以满足他的野心、贪欲和其他不正当的欲望为目的,那就是暴政。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以前,工业国家工人收入低微,物质生活贫苦。许多工人家庭常年只能吃黑面包,缺乏基本的营养。全家几代十几口挤在一间小屋,虽然劳碌终日,却只能求得温饱,遇到涨价、失业、生病、工伤,往往债务缠身,赊欠无门,连简陋的家具也送进当铺。而资本家的财富却“令人陶醉地增长”,他们生活悠闲,过着奢华的生活。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1)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哪一文件体现了这一主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怎样的社会状况?在探索社会改造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来哪些努力?(4分)
(3)材料三中的思想指导了中国近代的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为什么?(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到了什么认识?(2分)

2.选择题(共9题)

4.
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B.南方社会动荡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
5.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䜣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
A.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6.
如果开展一个以模拟“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包括()
A.会师井冈山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D.翻越大雪山
7.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D.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8.
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大跃进”运动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9.
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A. 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 与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C. 澳门成为经济特区,原经济地位不变
D. 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10.
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之后,欧洲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它是近代社会到来的曙光。这一“曙光”最早出现在()
A.英国B.西班牙C.法国D.意大利
11.
她是印度人民的英雄,她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她的英名万古流芳。这里的“她”是()
A.玻利瓦尔B.章西女王C.哥伦布D.克莱武
12.
“船舱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闷热,生病的奴隶被抛进海里淹死……”材料反映的是()
A.“三角贸易”B.攻占巴士底狱
C.新航路的开辟D.俄国农奴制改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