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盂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盂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一处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浸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目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カ物カ,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現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域拓晨、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风凰网
材料三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 中央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请说明西周的地方制度在实行后期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目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カ物カ,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現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域拓晨、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风凰网
材料三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四 中央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请说明西周的地方制度在实行后期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3.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囯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規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囯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規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肪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弾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非利普・费尔南德・阿返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这些矛盾导致了什么结果。(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3.单选题- (共17题)
4.
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材料反映出
A.雅典公民大会被个别人操纵 |
B.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
C.梭伦改革的弊端十分突出 |
D.雅典民主体现了毎个公民的意志 |
5.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
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
D.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
6.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
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
9.
某次会议记录如下:一、***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的是
A.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10.
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 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 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 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A.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 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 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 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11.
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 |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
D.国共两党开始酝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2.
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游击队调整办法》中明文规定:“各游击部队因在敌后方无联络线,在地形险要、物资丰富条件下,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之补给的基点。”由此可见
A.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建立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有效举措 |
C.国民党加强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 |
D.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
13.
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A.二月革命 |
B.十月革命 |
C.雅尔塔会议 |
D.杜鲁门主义 |
14.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 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 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A. 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 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 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15.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这一观点
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 |
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
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 |
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 |
17.
***在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道:“人大和国务院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材料意在说明
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
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 |
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
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 |
18.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对此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 |
B.来信来访为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 |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
D.信访内容多与党的政策及各项中心工作相关 |
19.
历史学家曾这样形容新中国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第三世界国家像从帝国的灰烬中涅盘的凤凰一样,自由、和平、不结盟、勤奋……充满公共美德。”这次会议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B.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 |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
D.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