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到“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说一说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3分)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航海家项目 | 郑和 | 哥伦布 |
时间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
航海次数 | 7次 | 4次 |
各次航海的船只 | 大小船只200多艘 | 最少3只,最多17只 |
每次航行人数 | 约2.7—2.8万人 |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到“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一,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说一说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3分)
2.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说道: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年,一次跨越太平洋的行程构建了中美两国新的合作基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改革”是我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分)
(2)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请写出它的重要举措。(2分)
(3)与材料中“开放”的城市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些?(3分)
(4)“这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一项具体成就?(2分)
(5)从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变化中,谈谈你的感受。(3分)
(1)材料中的“改革”是我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分)
(2)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请写出它的重要举措。(2分)
(3)与材料中“开放”的城市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些?(3分)
(4)“这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一项具体成就?(2分)
(5)从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变化中,谈谈你的感受。(3分)
3.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图片上的历史】

图一 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 图二明治维新时期出访欧美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四
【坐标上的历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史实揭开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的序幕?图二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生的现象?(4分)
(2)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史实在材料四的历史坐标中分属哪一发展阶段?(4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各什么?(4分)
(4)图二和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
材料一 :【图片上的历史】


图一 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 图二明治维新时期出访欧美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四
【坐标上的历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史实揭开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的序幕?图二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生的现象?(4分)
(2)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史实在材料四的历史坐标中分属哪一发展阶段?(4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各什么?(4分)
(4)图二和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
2.选择题- (共9题)
4.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
A.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
B.洞庭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
C.黄河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
D.珠江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
8.
27年前,新中国第三十一个省份,也是唯一的特区省——海南省的挂牌成立,她的生日是:( )
A.1986年4月26日 | B.1987年4月26日 |
C.1988年4月26日 | D.1989年4月26日 |
9.
在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A.独立自主原则 |
B.和平共处原则 |
C.团结反帝方针 |
D.求同存异方针 |
10.
2015年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冼夫人文化节在海口市新坡镇隆重举行。逾百群众聚在冼夫人纪念馆举行拜祭礼。人们纪念冼夫人是因为她:( )
A.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
B.为棉纺织业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C.开创海南教育先河 |
D.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