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二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基本因素。
材料一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二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美德两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基本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界碑”和“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界碑”和“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实行立宪政体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一直追求的政治目标。梁启超于1901年6月在《清议报》上发表《立宪法议》一文。文章指出,宪政就是实行有限权力的政治,人各有权,权各有限。但最重要的是,统治者的权力必受到限制。在中国要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就必须强调民权。民有权,才能保证宪法有效。梁氏具体规划了制定宪法和实施宪法的步骤:一,朝廷明颁大诏,国家实行立宪政治,以定民心。二,派重臣遍访周咨各立宪国之经验。三,出访大臣归国,开立法局,草拟宪法。同时翻译各国宪法备参考借鉴。四,宪草公布,令全国士民讨论,皆可发表意见上达,备采摘。在此基础上反复斟酌五至十年,以求至当,形成宪法定本,颁之天下。以后非经全国人表决,不得擅改宪法。五,从第一项步骤算起,二十年内正式实行宪政。
——摘编自耿云志《重读梁启超的〈立宪法议〉》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实行立宪政体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立宪主张。
材料实行立宪政体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一直追求的政治目标。梁启超于1901年6月在《清议报》上发表《立宪法议》一文。文章指出,宪政就是实行有限权力的政治,人各有权,权各有限。但最重要的是,统治者的权力必受到限制。在中国要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就必须强调民权。民有权,才能保证宪法有效。梁氏具体规划了制定宪法和实施宪法的步骤:一,朝廷明颁大诏,国家实行立宪政治,以定民心。二,派重臣遍访周咨各立宪国之经验。三,出访大臣归国,开立法局,草拟宪法。同时翻译各国宪法备参考借鉴。四,宪草公布,令全国士民讨论,皆可发表意见上达,备采摘。在此基础上反复斟酌五至十年,以求至当,形成宪法定本,颁之天下。以后非经全国人表决,不得擅改宪法。五,从第一项步骤算起,二十年内正式实行宪政。
——摘编自耿云志《重读梁启超的〈立宪法议〉》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实行立宪政体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立宪主张。
2.单选题- (共8题)
4.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B.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
C.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
D.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
5.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
B.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
C.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 |
7.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的《抗战建国纲领》中明确提出,在军事方面,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首倡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 B.受到中共政策的推动和影响 |
C.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 | D.削弱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意图 |
8.
1948年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全面内战揭开序篇 |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
C.内战局势己然明朗 | D.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
9.
协商民主的特点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成后还可以协商。协商民主的最大意义在于
A.调动各利益集团参政的积极性 | B.保证公民可以有序地参与政治 |
C.促进政治选举健康有效地发展 | D.实现对执政党科学执政的监督 |
10.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