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惠民县2017届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638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7

1.综合题(共3题)

1.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1)依据图一写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依据图二指出隋唐到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
材料二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5页
(2)上述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材料所反映的影响经济发
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科技先进】
材料三(见图一、二)

(3)图一中的人物有什么重大历史贡献?图二材料记述的发明及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文化繁荣】
材料四

(4)依据上面所列文化名人,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及盛行朝代。
2.
20世纪,有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救国篇】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读书,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社会政治学说。他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业行医,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医国”的主要历史功绩。
【建国篇】
材料二 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2)新中国成立于何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强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了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3)据材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在这场社会变革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分别是什么?
(4)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位伟人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3.
请你参与某历史兴趣小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研习活动。
【知识梳理】
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近代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运动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指导思想(口号)
 
 
 
 
 
【图表解析】

(2)上面表格中1925年的生产情况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1929-1932年和1933—1937年美国股市走势不同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会运用】

(3)上图中两位同学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正确认识】
材料    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对大家将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4)依据本材料及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选择题(共17题)

4.
如下图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B.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习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6.
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图示。观察下图的知识结构图,图中的“?”处最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A.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B.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C.近代社会的发展D.现代社会的开端
7.
下面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下列词句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B.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_声暴动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8.
解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9.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明确要求,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
10.
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11.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文物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发行于大跃进时期
B.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见证
C.是社员加入人民公社的凭据
D.见证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12.
20世纪 90年代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香港、澳门回归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13.
下列名人名言最能体现14到16世纪西欧思想潮流的是
A.“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B.“衡量朋友的真正的标准是行为而不是言语
C.“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D.“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14.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哥伦布横渡大洋到达古巴等地
B.达·伽马第一个找到了直通东方航路
C.麦哲伦船队实现首次环球航行
D.远航打破了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
1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整个世界的要求”应是
A.全球化的发展趋势B.资本主义的法制社会的逐步确立
C.封建专制主义形成D.资本主义逐步被社会主义取代
16.
造成下图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三角贸易”
C.资产阶级革命D.工业革命
17.
表2为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据表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特点是(   )

①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
②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③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④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
英、苏、美等大国认为法西斯“攻击一方,就是攻击我们全体”这种正确认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波兰的灭亡B.德国进攻苏联C.日本偷袭珍珠港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9.
下图是讽刺加世纪領年代某一国际事件的漫画,对这一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慕尼黑阴谋的实质
B.进一步刺激了德国的野心
C.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缓解矛盾带来了欧洲的和平
20.
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有关“尼赫鲁”“纳赛尔”“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冷战中的对峙B.动荡的中东地区
C.亚非拉的奋起D.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