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6294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文中所说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的是什么?
2.
上海与广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4—1856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货值表(美元)
年份
由英国进口的贸易额
对英国出口的贸易额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5500000
2500000
17900000
2300000
1850
6800000
3900000
9900000
8000000
1852
9900000
4600000
6500000
11400000
1853
4000000
3900000
6500000
13300000
1854
3300000
1100000
6000000
11700000
1855
3600000
3400000
2900000
19900000
1856
9100000
6100000
8200000
25800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

注:表格以对英国贸易为比较依据,主要因为英国是19世纪中期对华贸易的主要国家,其进出口货值占各国对华进出口货值的70—90%。
材料二:乾隆年间,国内沿海和长江沿岸各地往来上海的船只已数以千计。国内外运来的货物,一部分从上海直接运往苏州、杭州等地销售,大部分则等待转口贩运。这时的上海港,已经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至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华师大版拓展型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

材料三:从内地到广州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其运输方式主要为“人背马驮”,陆路运输平均每包生丝每200英里需纹银13两(6包生丝约重一吨),每百箱茶叶(约重一吨)运费为纹银12两。纹银一两约等于6先令2便士,该项费用可折合为生丝每吨运费约24镑,茶叶每吨运费约21镑。与这些运费率相比,同样的距离,如果经由水陆运输至上海,茶叶和生丝平均每吨运输费约14镑,其节约费率约35—40%。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四:经一次兵事,则租界繁盛一次。

——姚公鹤《上海夜话》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表格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依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综合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3.
文化与权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在整个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历史上,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的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在全世界,两个世纪以来英国和美国殖民的、商业的、工业的、科学的和财政的权力在高等教育、政府、贸易和技术方面留下了相当大的遗产。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以上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材料中提及“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2)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又是如何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
(3)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力分布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舌尖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材料二:辣椒起源于新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极其悠久。考古发现,在墨西哥中部一处距今(2019年)8000年的遗迹中,曾有一种野生辣椒的种子出土。细论起来,辣椒有5个主要的栽培品种,起源于三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亚马孙河流域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
材料三:我国最早的辣椒记载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称之为“番椒”,这可能因为辣椒是从海外传来,又与胡椒一样有辣味而适作调料。1621年刻版的《群芳谱·蔬谱》也载有:“椒……附录: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这两者是目前公认的中国辣椒最早记载。目前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食用辣椒的记载,是在康熙年间贵州“土苗用(辣椒)以代盐”。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有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
材料四: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也有不同的说法,可以分为两派:一说辣椒经由西北丝绸之路从甘肃、陕西传入中国;其二,则认为辣椒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系,是从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最先传入的。但是,两派基本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以上均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请你大致描述一下辣椒的传播路径。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辣椒在15世纪和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注明历史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22题)

5.
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 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B.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6.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不仅在拜占庭帝国长期实行,而且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其主要原因是:
A.拜占庭帝国统治者重视
B.西欧封建国家适应罗马法
C.当时的西欧只有罗马法
D.罗马法内容丰富应用性强
7.
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②七月王朝时期
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8.
中国近代史上,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这种“庇护”所依据的特权是:
A.协定关税权
B.自由传教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9.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断梁启超会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
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
10.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完成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2.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3月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Nixon’s China Odyssey(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A.尼克松的访华具有划时代意义
B.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C.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D.中美最高层终于打破坚冰开始交往
13.
下图中柏林墙的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最为确切的是:
A.西德与东德间战争频繁
B.是反映冷战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与对抗的反思
14.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说明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成果
15.
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这一变化认识不准确的是:
A.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B.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D.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平等合作的轨道
16.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7.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
C.德国D.美国
18.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B.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19.
下图曲线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对古代希腊民主制度研究的人数变化情况。第二至第五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因素应该是:
A.专制与民主思想的蜕变
B.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
C.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D.不同文艺流派的产生
20.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21.
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22.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D.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
23.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D.论证法国大革命对各国影响
24.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5.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6.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3.选择题(共11题)

27.妈买了26米花布,买的花布比白布长5米,妈妈买了多少米白布?白布和花布一共有多少米?
28.妈买了26米花布,买的花布比白布长5米,妈妈买了多少米白布?白布和花布一共有多少米?
29.妈买了26米花布,买的花布比白布长5米,妈妈买了多少米白布?白布和花布一共有多少米?
30.妈买了26米花布,买的花布比白布长5米,妈妈买了多少米白布?白布和花布一共有多少米?
3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32.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3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3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35.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在木板上滑行。已知所有接触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blank#}1{#/blank#},桌面对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blank#}2{#/blank#}。


36.

已知空间两点A(1,2,z),B(2,﹣1,1)之间的距离为11,则z=(  )

37.

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这段话主要表明他主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