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到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来的客人。
——《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为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3)材料三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到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来的客人。
——《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为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3)材料三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二、三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三个事件和一次暴行。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反映出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二、三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三个事件和一次暴行。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反映出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你有何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到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
(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主要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到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
(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主要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2.选择题- (共7题)
4.
今天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时常用的一种支付方法,有人认为,我们正在逐步进入“无现金社会”。但当下纸币仍然在流通流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初期,它就是( )
A.会子 | B.瓦子 | C.关子 | D.交子 |
5.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6.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C.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
8.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
9.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的历史功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 B.中共“一大”的召开 |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D.中共“七大”的召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