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廊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3.单选题- (共7题)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 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
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 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

A.表达中国基层民主逐渐扩大的主题 |
B.借农妇的形象宣传了新的国家文化 |
C.反映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时的喜悦 |
D.受“双百”方针繁荣文艺事业的鼓舞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
C.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
D.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
年代 | 地丁杂税 | 盐课 | 关税 |
1849年 | 77.2% | 11.7% | 11.1% |
1885年 | 0% | 9.6% | 18.5% |
1892年 | 39.5% | 8.8% | 20.9% |
1897年 | 28.2% | 15.3% | 24.7% |
这表明
A.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较高 |
B.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 |
C.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 |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
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 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
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 D.西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
B.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
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

A.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
B.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
C.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
D.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
4.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