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6203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廊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3.
   材料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张公权(1889年—1979年),江苏嘉定人,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1903年入上海江南制造局方言馆习法文,1906年赴日学习金融,回国后在上海发起组织立宪团体国民协会及民主党。经梁启超推荐,张公权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他主导了对国务总理段祺瑞的银行停兑令的抵制,维护中国银行业的信用,使中国金融组织免受外资银行控制,也使北洋政府镇压民主革命的筹饷阴谋破产。翌年,任中国银行总行副总裁,修订了《中国银行则例》,明确两点:第一,各地分行发行钞票应维持相当的独立;第二,国家统一难望一时步入正轨,中行业务对象应由政府转移于工商业,尽量为商人和工业服务。久乱思治,他拒绝为军阀混战的各派系贷款,而对南方的国民党抱有好感。1926年,中国银行的南方分行先后几次汇款,作为北伐军兑换之用。1930年,他创办了《中行月刊》,并发表文章强调办银行的经验主要在于“信用”和“服务”。1935年,受蒋介石、宋子文的排挤,被迫离开中国银行,后任铁道部长、交通部长,期间他积极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在1937年至1942年,他领导完成新建铁路达1000英里。抗战胜利后,虽历任中央银行总裁等职,但终于1948年5月辞职。

——摘编自傅国涌《民国商人:1912—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公权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公权进行简要评价。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

3.单选题(共18题)

6.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7.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8.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9.
1950年1月4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A.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10.
下表为《中国近代岁入统计比较》(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
年代
地丁杂税
盐课
关税
1849年
77.2%
11.7%
11.1%
1885年
0%
9.6%
18.5%
1892年
39.5%
8.8%
20.9%
1897年
28.2%
15.3%
24.7%
 
这表明
A.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较高
B.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
C.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11.
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C.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D.时局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2.
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A.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B.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13.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一段谚语:“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跑学帮”,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是明显背离实际的夸张之词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设
C.政府政策唤醒了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梦想
D.“左”倾思想在中国社会仍占主导地位
14.
下表为中国近代霍夫曼比例表(单位:万元)。对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工业状况
消费品工业
生产资料工业
霍夫曼比例
1911—1913
15084
13848
1.09/1
1920
33545
22939
1.46/1
1933
103651.5
38926.2
2.66/1
 
(注:霍夫曼比例即轻重工业比)
A.日益萎缩
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C.较快发展
D.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15.
明代末年,都城北京出现了水工、棚匠、厨工等“十作”“三十六行”,南方苏州有了供人洗澡的“香水行”,杭州则开设了许多家茶馆,北方开封还有专为丧仪服务的冥衣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说明当时
A.社会逐利观念盛行
B.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
C.南北商业发展趋向平衡
D.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16.
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雇佣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17.
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18.
目前,区域集团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这反映出自由贸易区
A.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B.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
C.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D.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19.
下表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据表可知,当时
项目
景德年间(万贯)
庆历年间(万贯)
商税
450
1975
酒税
428
1710
盐税
355
715
总计
1233
4400
 
A.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20.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21.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22.
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23.
《三等车箱》是1862年法国具有战斗精神的讽刺艺术画家杜米埃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在昏暗、肮脏、拥挤的三等车箱中,前排座位上坐着贫穷的一家人,他们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惫。整个画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都各有生活的苦衷。该作品
A.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B.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C.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D.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4.选择题(共2题)

24.

如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某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在最适温度、pH值下)、pH值、温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25.

如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某酶促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在最适温度、pH值下)、pH值、温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