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廊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材料 张公权(1889年—1979年),江苏嘉定人,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1903年入上海江南制造局方言馆习法文,1906年赴日学习金融,回国后在上海发起组织立宪团体国民协会及民主党。经梁启超推荐,张公权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他主导了对国务总理段祺瑞的银行停兑令的抵制,维护中国银行业的信用,使中国金融组织免受外资银行控制,也使北洋政府镇压民主革命的筹饷阴谋破产。翌年,任中国银行总行副总裁,修订了《中国银行则例》,明确两点:第一,各地分行发行钞票应维持相当的独立;第二,国家统一难望一时步入正轨,中行业务对象应由政府转移于工商业,尽量为商人和工业服务。久乱思治,他拒绝为军阀混战的各派系贷款,而对南方的国民党抱有好感。1926年,中国银行的南方分行先后几次汇款,作为北伐军兑换之用。1930年,他创办了《中行月刊》,并发表文章强调办银行的经验主要在于“信用”和“服务”。1935年,受蒋介石、宋子文的排挤,被迫离开中国银行,后任铁道部长、交通部长,期间他积极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在1937年至1942年,他领导完成新建铁路达1000英里。抗战胜利后,虽历任中央银行总裁等职,但终于1948年5月辞职。
——摘编自傅国涌《民国商人:1912—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公权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公权进行简要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材料 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3.单选题- (共18题)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 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
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 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
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
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
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
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A.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
B.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
C.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
D.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
年代 | 地丁杂税 | 盐课 | 关税 |
1849年 | 77.2% | 11.7% | 11.1% |
1885年 | 0% | 9.6% | 18.5% |
1892年 | 39.5% | 8.8% | 20.9% |
1897年 | 28.2% | 15.3% | 24.7% |
这表明
A.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较高 |
B.中国出口商品种类扩大 |
C.清朝借外债以缓解危机 |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
B.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
C.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
D.时局变革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
A.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
B.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
D.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
A.是明显背离实际的夸张之词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设 |
C.政府政策唤醒了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梦想 |
D.“左”倾思想在中国社会仍占主导地位 |
年份 | 工业状况 | ||
消费品工业 | 生产资料工业 | 霍夫曼比例 | |
1911—1913 | 15084 | 13848 | 1.09/1 |
1920 | 33545 | 22939 | 1.46/1 |
1933 | 103651.5 | 38926.2 | 2.66/1 |
(注:霍夫曼比例即轻重工业比)
A.日益萎缩 |
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
C.较快发展 |
D.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
A.社会逐利观念盛行 |
B.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 |
C.南北商业发展趋向平衡 |
D.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
A.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
B.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 |
C.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
D.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
项目 | 景德年间(万贯) | 庆历年间(万贯) |
商税 | 450 | 1975 |
酒税 | 428 | 1710 |
盐税 | 355 | 715 |
总计 | 1233 | 4400 |
A.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
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
B.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
D.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
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
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
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

A.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
B.抨击了法国的政治制度 |
C.是反传统反理性绘画风格 |
D.抒发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
4.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