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 乌尔比安
材料二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 G. Creel顾立雅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1)指出材料一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一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古罗马法学家 乌尔比安
材料二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 G. Creel顾立雅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
(1)指出材料一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
2.
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材料二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理由。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材料二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理由。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8题)
3.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这句话意思最吻合的是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
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
C.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
D.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
4.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容许当事人自力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这体现了诉讼中的( )
A.公力救济原则 | B.不告不理原则 |
C.形式主义原则 | D.公开审判原则 |
5.
(题文)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
B.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
C.确保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
D.为保证三权分立机制的有效运转 |
6.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
C.政府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约和特赦权力 |
7.
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
8.
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
B.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
9.
(题文)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 )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
10.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在①制定了第一个党纲 |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②发表 |
C.***在③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 |
D.***在④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
12.
1949年4月,从“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标语中,从报刊传来的国内形势中,国民党代表看到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思想感情逐渐变化。这反映出
A.国民党日益转向国内和平 |
B.国民党受解放区影响而求和 |
C.解放战争检验了人心向背 |
D.国民党代表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
13.
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
B.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 |
C.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
D.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
14.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
C.否定“港人治港”方针 |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
15.
据记载,1954年后中国立法工作显示出强劲的上升趋势,1958年立法达到24件,但立法工作在1959--1977年期间急剧下降,有10年的立法数量竟为0。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社会对立法的需求不足 |
16.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17.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与我国建交国家的增长数目图。其中,与我国建交国家的数目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A.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B.进入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政策和方针 |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D.我国强化了外交政策的革命性 |
18.
下图拍摄于1954年6月25日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会面的场景。在这次外交活动中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新中国提出了不结盟政策 |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修改 |
19.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中近东和东南亚地区散发了许多书籍和小册子,它们都以当地出版机构的名义出版,这些出版机构在经济上得到美国的补贴”;美国还“利用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逃到美国的叛徒和民族败类写文章进行污蔑”。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 |
B.展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
C.对苏联、中国进行封锁 |
D.以文化冷战遏制共产主义 |
20.
尼赫鲁深信印度最有资格成为亚洲的领袖和带头人。因而在面对两大阵营时,印度以第三世界代言人的姿态追求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印度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
B.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致力于维护亚洲利益 |
D.始终与亚洲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